2023-05-10 14:56:27
这个古老的世界终将落幕,不久,机器将战胜双手,金钱将战胜道德,理性经济将战胜田园之乐,没有人知道究竟谁对谁错。 像我这样的古文明崇拜者将因而感伤,但不论我们的诉求是什么,无人能反对我们的意见。我们明白,无论凭借理性或感性,我们的想法与进步或浪漫、前进或落伍无关,而是与事情的表象或实际内容有关。我们明白,我们厌恶的不是铁路与汽车、金钱与理性,我们讨厌的是遗忘上帝,是心灵的浅薄。我们更明白,真正的生命、真正的真理凌驾于对立的概念之上,例如金钱与信仰、机械与心灵、理性与虔诚。
——赫尔曼·黑塞《堤契诺之歌》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作品68,这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于1808年创作的五乐章交响曲。这部作品模仿了大自然。各乐章都有小标题,其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声响效果,对于交响乐形式和结构的开创性变革,都大大提升了标题音乐的地位。
▲ 克里斯蒂安·蒂勒曼/维也纳爱乐
该作品与贝多芬著名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作于同时,但内容却大不一样。贝多芬天生爱好自然,曾花尽大半时间踏遍郊野。他频繁地离开维也纳,为的是到偏远的乡郊工作。他在1808年夏天的书信中说:“我在灌木、大树、草坪和岩石间行走的时候,是多么快乐啊!因为树丛、花草和岩石,都能给人以共鸣。”人们在他1803年的笔记本中找到了这样的话:“河愈大,调愈沉”,说明他通过观察自然汲取灵感。
▲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的手稿
《田园交响曲》就是根据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特的体验写成的。他并不是首位以交响乐描述大自然的作曲家,之前的约瑟夫·海顿曾于1802年首演过清唱剧《四季》。然而贝多芬的技巧要更高一筹,使得全曲充满了对自然的敏感捕捉和对心境的出色描摹。
▲ 想象画:贝多芬在溪边构思
《田园交响曲》于1808年12月22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演,与《第五交响曲》一同问世。在首演时亦曾以“重拾乡郊的集体回忆”为题。
该交响曲采用双管制,所需乐队规模较小。
全长约40分钟。最后三个乐章之间没有间歇。
首乐章(不太快的快板),贝多芬的标题为“到达乡郊,复苏轻松的心情”,F大调,奏鸣曲式。开头平静、优美,渐渐变得积极、热切,描绘了作曲家初到乡间的感受。共有7个不同的动机。 开头是一个平静但有活力的乐句,并由此引发出了主题。 发展部中,主题的一个下行动机进行了不断的重复,多彩的配器营造出了生机盎然的气氛。该乐章使用了微缩的手法,将十分简短的动机多次变形。
第二乐章(甚缓的行板),贝多芬的标题为“小河旁边之情景”,降B大调(F大调的下属调),八-十二拍,奏鸣曲式。开头弦乐器演奏出一个模拟流水的动机;大提琴部分有所分工,只有两位乐手演奏流水动机,其余的与低音提琴一同作拨弦的伴奏。
该乐章缓和、宁静,描绘了作者陶醉于小溪边美丽景致时的感受。尾声从第124小节开始。乐章结尾处(第130小节)有一个由三种木管乐器演奏的华彩段,模拟了三种不同的鸟叫声。贝多芬在乐谱上作出了标示:夜莺(长笛)、鹌鹑(双簧管)、布谷鸟(单簧管)。这一做法在当时引起了争议。
第三乐章(快板),贝多芬的标题为“乡民们快乐的集会”,F大调,谐谑曲。此乐章描绘了人们欢快的舞蹈。结构与平常的谐谑曲(谐谑曲—三声中部—谐谑曲)不大相同,如下所示:
谐谑曲—三声中部—四二拍插部—谐谑曲—三声中部—四二拍插部—谐谑曲(缩短)
也就是说,谐谑曲和三声中部都出现了两次,而且每次都插入了一段迅急的四二拍旋律。这种处理使得时间增长不少,故而贝多芬删去了其中的重复。 狄奥多·阿多诺称,谐谑曲和三声中部由于都处于同一调性,使得该乐章更具有整体性,仿佛就是一组舞曲。
开始的引子和谐谑曲主题包含类似的动机,但一个在F大调,另一个在D大调。最后的谐谑曲再现时,故意出现了走调的音,意在善意地调侃乡间的蹩脚乐手。此后速度加快,更为奔放,但随即戛然而止,为紧接着的风暴做下准备。
第四乐章(快板),贝多芬的标题为“暴风雨”。 F小调,四四拍。顾名思义,此乐章描绘了一场剧烈的雷阵雨。该乐章采用了现实手法,一开始由低音弦乐的和弦、小提琴到之后的定音鼓、长笛营造出雷雨的气氛, 直到发展出一个激烈的高潮。其中也有模仿大风和降雨的乐段。最终雨过天晴,雷声渐行渐远,木管乐器吹奏出一个上行的美好旋律,可以看作初霁时的彩虹,并直接进入末乐章。该乐章有着非凡的震撼力。
由于第四乐章并没有得到解决,与第五乐章关系紧密,因而有评论家将它看作末乐章的一个长引子。这并非没有先例:莫扎特的第4号弦乐五重奏也在安宁的末乐章之前加入了一个长而暴烈的序幕。
末乐章(终曲,小快板),贝多芬的标题为“天霁后牧羊人感恩之歌”,F大调,八六拍,奏鸣回旋曲式 。开始的八小节起承前启后的作用,真正的主题从第9小节开始。第一主题也有八小节长,有着对称性,旋律简洁朴素,在这里象征牧羊人感恩的歌谣。第二主题由颤音装饰,悠扬如牧歌。主题进行变化时,弦乐部分有不断的震音进行变奏。发展部的开头主题重现一遍。整个乐章温暖、甘美,不失简洁,被称作“真正的田园风格”。
安东尼·霍普金斯将末乐章的尾声称为全曲最精致的音乐。开始时十分静谧,但渐渐发展到了几乎全部乐器齐鸣的狂喜地步,同时第一小提琴急速在高音区演奏三连音。然后有一段祈祷一般的弱奏,许多指挥家都在这里放慢了速度。简单地对前面内容作出回顾之后,全曲以两个和谐的和弦结束。
▲ 马里斯·杨松斯/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
柏辽兹在其对贝多芬交响曲的分析论文中对该作品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这一令人惊叹的图景,应该由普桑设计,由米开朗基罗执笔……
那些伟大、崇高而美丽的古代诗篇,在这一音乐的奇迹面前也变得苍白! ……
把脸藏起来吧,可怜的古董诗人们,可怜的凡人;你们中规中矩的语言,尽管纯净和谐,却也比不过声响之艺术。 ……是的,伟大而可敬的诗人们,你们被打败了。
该作品第二乐章结尾处,有三种木管乐器模仿了小溪边的鸟鸣。这一几乎是自然主义的乐段,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囿于古典乐派的传统观念,人们认为如此粗糙、未经处理的声响,根本不适宜用在交响曲中,甚至不能被称为音乐。但柏辽兹对贝多芬进行了辩护,认为他的手法相当高明,有着相当的感染力。并称如果“鸟鸣声是幼稚的模仿”,那对“风暴中的电闪雷鸣、风起云涌”又该作何评价;更称这时贝多芬已几乎耳聋,这些鸟鸣声可以说是对于声响世界的回忆和缅怀,一种心灵的感应。
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尤其是第三乐章)深受该作品的影响。
贝多芬自己的《槌子键琴奏鸣曲》的谐谑曲乐章与该作品结构类似。
狄奥多·阿多诺认为布鲁克纳交响曲中的谐谑曲乐章,就是以该作品为样板。
▲
我向你致敬,你这偏僻荒凉的一角,
恬静、劳动和灵感就在你这里栖息,
在这里,忘情地沉湎于幸福的怀抱,
我如水的年华悄悄地流淌而去。
我属于你:我抛弃了妖冶女色的迷宫,
我抛弃了奢华的宴钦和虚妄的欢娱,
倾心于林中平静的絮语和野外的安宁,
倾心于那自由的逸乐和沉思的伴侣。
我属于你——我爱这清幽的花园,
花园中盛开的鲜花和习习的凉意,
我爱这一片装点着清香的禾堆的草地,
灌木丛中一条条清澈的小溪流水潺潺。
在我的眼前到处都是活起来的彩图:
彩图中我看到两片明镜般蔚蓝的湖,
一叶渔夫的船帆闪映着明灭的湖光,
湖对岸是连绵的丘岗和迤逦的农田,
远处有疏落的房舍,农家小院,
湿润的湖岸上是一群群觅食的牛羊,
烘房冒着轻烟,磨坊的风车在旋转;
到处呈现着富足和劳动的景象……
我属于这里,摆脱了尘世浮华的羁绊,
我正学着如何找到脚踏实地的快乐,
我以自由的心灵听命于自然的法则,
我不再聆听蒙昧的世人不休的抱怨,
我学着对那隐忍的祈求报以同情,
而不去艳羡那些恶棍和愚氓,
任凭他们去享有那不义的赫赫声名。
历代的先知,请你们为我指点迷津!
我在这庄严肃穆的幽居生活中,
更真切地倾听你们怡人的声音。
它驱散了慵懒中忧愁的梦噫,
它点燃了我心中劳动的热望,
你们那可以激发创作的沉思,
正在我心灵的深处发扬滋长。
——普希金《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