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0 14:56:27
德彪西是西方音乐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音乐家,是印象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现代音乐之父,他不仅是优秀的作曲家、钢琴家而且还是非常优秀的指挥家和评论家。他的艺术作品表现的思想情感是超现实的和近乎抽象的。
《大海》 是一部音乐画卷,它由三幅画面组成,描绘了不同时间大海的色彩、情绪和感觉,为德彪西最大的一部管弦乐曲作品。其中的每一幅画面都是精雕细刻且富有视觉感的。于 1903 年 3 月开始创作,经过整整三年时间创作完成,于 1905 年 10 月5日出演。
第一乐章《从黎明到中午的海》,弦乐低音奏出短小的动机,宛如平静的海面上跳动的微波。音乐缓缓进行,在竖琴微弱音响的伴奏下,英国管与加弱音器的小号奏出一个主题,好像太阳刚从水平线上徐徐升起,逐渐增强了活力,长笛与单簧管奏出五声性旋律,竖琴用琶音和滑奏奏出了象征微风的半音阶动机,仿佛是在冉冉升起的太阳照耀下,海风亲昵地吹拂着逐渐苏醒的波涛,尔后,由大提琴部奏出的浑厚音响,表现了大海的巨大生命力。接着,音乐再现了第一主题,描绘了中午那辉煌灿烂的阳光和汹涌磅礴的大海,向我们展现了一幅阳光普照、波涛万顷、生气怏然的海上景象。
本乐章给听者展现了:黎明时海洋静穆而安详。逐渐地大海从睡梦中渐渐苏醒了,一片水波懒洋洋地起伏。一丝光亮映照在海面上,一轮红日渐渐升起,天空有紫色变为青色,逐渐地增加了光辉,那深纯迷蒙的色彩,雾中初露的晨曦,海风吹拂着苏醒的波涛,在阳光下变幻不定、望不到边的海洋。一幅开阔的大海从黎明到正午的景色被生动地描绘出来。
第二乐章《波浪的嬉戏》音乐开始是木管的弱奏和弦及弦乐的震音,竖琴的琶音宛如粼粼的波光反射,木管接着奏出波状音型,它们与三拍子的舞曲节奏交织征一起,听起来好象波浪在无休止地嬉戏着、涌动着。随后,小提琴奏出轻快而流畅的第二主题,表现了海浪无休止地翻滚的景象。乐曲中部是以前两个主题材料为基础,进行多声部交错变化和发展,最后经过辉煌的高潮,逐渐平静下来,在竖琴和钟琴的泛音中结束。
此乐章让听者更亲近大海,犹如在水中玩耍时被海水波浪涌动,特别是那多声部的交错和发展,就象色彩多变的波浪在阳光下此起彼伏,互相纠缠、撞击,海浪的欢笑与太阳绚丽而变幻的色彩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形成永恒的运动。
第三乐章《风与海的对话》在弱奏定音鼓震音背景上,低音弦乐器奏出波浪式旋律形成海的感觉,并不断巩固和展开。接着,双簧管和单簧管在高音区奏出了半音阶的动机,酷似风和海一呼一应的对话,有一层温存迷蒙的色彩。不久,第一乐章的主题由加弱音器的小号奏出,各种铜管乐器也随之重复这一主题,紧接着,这一动机在执拗地反复着,好似变成飞溅的大浪,掀起高潮。风和浪时而心平气和的对话,时而互相咆哮,表现了大海反复无常的个性,音乐达到高潮后结束。
此时好像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接近。大自然的力量正在迅速聚拢,暴风雨似乎就要来临。突然一切愕然沉寂下来,接着是一声仿佛来自远方的、充满乡愁的呼喊。喧闹声加强了,赞歌和欢腾再次出现。
德彪西用形象的手法,对大海进行了生动的描绘。用独特的技巧与写实的手法,把大自然神秘的色彩描写得淋漓尽致,使文学、绘画、音乐溶为一体,欣赏时使人百听不厌,得到了美的享受,可见德彪西高深的艺术技巧,无愧为印象派音乐的杰出代表。
诞生与逝世
1926 德国作曲家克尼格(Gottfureid Mitchell Koenig)诞生于马格德保
1928 玻利维亚小提琴家、作曲家奥萨(Atiliano Auza)诞生
1936 德国女钢琴家施密特(Annerose Schmidt)诞生于维腾堡 在其12岁时就被东德普遍当做是钢琴音乐家,获得许多荣誉
1880 法国(德国)作曲家、指挥家、大提琴家奥芬·巴赫(Jacques Offenbach)逝世于巴黎 一生作有大量作品,被后人尊为轻歌剧的奠基人,代表作为歌剧《霍夫曼的故事》
1940 墨西哥小提琴家、作曲家雷维尔特斯(Silvestre Revueltas)逝世
图片为奥芬·巴赫
首演
1762 格鲁克歌剧《奥菲欧与尤里狄茜》首演于维也纳霍夫堡宫廷剧院
1905 德彪西《大海》首演于巴黎。
1928 希尔维斯音乐电影《Jazz Sing》首演于百老汇华纳剧院
1948 沙菲尔《声音音乐会》首演于巴黎电台
1995 西贝柳斯弦乐四重奏《威格留斯赋格曲》首演于伦敦威格莫尔大厅
图为奥菲欧与尤里狄茜,图片仅供参考
古典今天
莫扎特完成了他的第25号交响曲
图为莫扎特,图片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