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0 14:56:27
张家界的世界自然遗产是全世界出了名的以外,张家界还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同样也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底蕴。
身为张家界人你都知道有哪些吗?或者,身为父母的你,让下一代真正了解到自己的家乡了吗?
土家织锦是张家界土家族最为传统的手工技艺,土家织锦民间称为“打花”,传统织锦多作铺盖用,土家语称为“西兰卡普”,意思为土花铺盖。西兰卡普是从土家人的历史文化中衍生出来的。
▲ 西兰卡普
张家界土家织锦以棉麻和蚕丝为主要原材料,采用原始木质腰式斜织机纯手工制造。现存传统图案近200种,主要有花被面和花带两大品种。
“阳戏”全称“阳盘戏”,又名“柳子戏”
张家界阳戏在张家界境内为地方戏之首,尤以桑植、永定为主。桑植阳戏源于湘西北花鼓,以唱腔婉转悠扬、音乐气氛热烈见长。阳戏是张家界土生土长的民族民间艺术组成部分。
张家界阳戏,系阳戏分支,属于北路阳戏,但有上河调,下河调之别。剧目表演并无多大的差别,但在音乐上则各具风格,自成一体。
2011年5月23日,。
桑植白族仗鼓舞
桑植白族仗鼓舞的产生大约在元朝初期。桑植白族迁始祖谷均万、王朋凯、钟迁一等和他的子孙躲避战乱来桑植麦地坪、马合口等一带定居,创造了白族独特的民间舞蹈 –白族仗鼓舞。
它粗犷、刚劲、原始、大方又杂夹武术套路,广泛用于游神、庙会、节日庆典、祭祀、庆贺丰收等民俗活动中,和“土家摆手舞”、“苗族猴儿鼓”并称为张家界三朵艺术奇葩。
茅古斯舞
茅古斯舞是土家族古老而原始的舞蹈,土家语称为“古司拨铺”,大意即“浑身长毛的打猎人”,汉语多称为茅古斯,是舞蹈界和戏剧界公认的中国舞蹈及戏剧的最远源头和活化石,从其服饰、道具到表演形式、表演内容,茅古斯真实地再现了父系社会至五代时期土家人的渔猎、农耕生产生活及婚姻习俗状况。
。
土家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原始的祭祀舞蹈,在土家人聚居的地方,有专门跳摆手舞的“廊场”,土家人叫“摆手堂”。“摆手堂”的地坪用条石镶嵌,平坦光滑。正中间栽有一棵高大的桂花树或松柏树。
“摆手堂”又叫“神堂”,是供奉祖先神位的地方。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之间,人们都要到这里举行祭祀活动,摆手舞是祭礼活动中的主要内容。
打溜子
打溜子又称“围鼓”、“打家伙”、“抽溜子”、“打十盘鼓”、“打家业”、“打点子”、“打路牌子。打溜子是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它历史悠久,曲牌繁多,技艺精湛,表现力丰富,是土家族独有的艺术形式。一般多由3至4人合奏演出,故有“三人溜子”、“四人溜子”之分。“五人溜子”是后引进汉族吹管乐器唢呐而成,将吹打结合,更能增添喜庆、欢乐的气氛。
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哭嫁
土家姑娘的结婚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 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三、五日。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
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
土家年
土家年是土家族最隆重的节日,土家年特点一是吃团年饭的时间先于汉族一天而被称为过赶年,但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风俗,流传至今而被保留了下来,其内容的丰富多彩,持续时间之长,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也是少见的。
桑植民歌
桑植民歌流传于桑植境内所有民歌种类的总称。桑植民歌是中华民族古老歌谣的延续和发展,它起源于原始农耕时期,人们在长期的劳动中,用歌声倾诉自己的情感,调节自己的情绪,后又吸收了楚巫时代祭祀活动中演唱的一些音乐元素,并一代代口耳相传,加之交通闭塞、文化落后、民智未开,从而完整无缺地延续至今。桑植民歌据记载有两千多年历史。
2006年,桑植民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看完后突然腰板都挺直了不少
走出去都抬头挺胸超骄傲
别人问:“你哪里人啊?”
“我张家界人!”
如果你为自己的家乡骄傲
那就让更多的朋友们都看到吧!
一个充满了独特文化气息的张家界
......
图文来自网络
——END——
图文编辑:爆料哥
微信编辑、新媒体运营招募:13574419290
投稿/爆料微信:bendiw11 爆料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