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简介:贝九是贝多芬最后一部交响曲作品,也是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是他在交响乐领域伟大成就的总结,这部交响曲最集中的体现了他的思想境界、革命热情和艺术理想。作曲家创作背景大家可以到网上去研究研究
第九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是一个巨大而紧张的战斗场面,开始深沉、失望、,引子持续了32秒,连续的下行音阶让人感到坐立不安,0:33时刻第一主题横空出世,所有音符汇聚到了一起,组成了d小调的第一主题,由整个乐队庄严奏出。该主题严峻而富有斗争性,给整个乐章定下了宏大斗争的基调。1:16在圆号的持续音下,第一主题再次变调(降B大调)出现1:48。这个主题听起来是那么的意志坚定,那么的傲然正气,那么的艰苦卓绝。让整个乐章都保持着一种坚定而集中的印记。1:58弦乐与木管的轮流应答着,延续着主题动机。2:33来到乐曲的第二主题,其旋律在长笛、单簧管、大管的轮番 演奏下浮出水面,第二主题没有第一主题的斗争性和反抗性质,音色显得很柔和而甜美,但又有些如歌如泣,就像微弱的哀求一般,与第一主题形成强烈对比。2:47木管再次重复该主题,3:11来到呈示部的结尾部分,弦乐组推动着旋律线辗转起伏,3:29开始是低音提琴和第一及第二小提琴与单簧管的对话,定音鼓连绵不断的击打出节奏,让旋律的变幻更加的频繁绚丽多姿。4:05是单簧管等木管乐器与弦乐组的轮番应答,尾声是一段连续的下行乐句5:08,紧接着在5:20进入展开部,展开部开始时还是引子的混沌阶段,但已不像呈示部的那样迷茫(5:47时刻),意志更加坚定,节奏有所压缩,调性也转换为大调了。6:21演奏的是第一主题的动机,6:28木管接过旋律线条,以模仿主题旋律动机的方式推动乐曲发展,6:40第一小提琴与中提琴再次演奏第一主题动机。7:22开始是一个赋格段,展开的是第二主题,节奏变慢,大管和低音提琴全力演奏出第二主题动机,然后是各种调性的木管与弦乐组依次应答,这种乐器的依次对话让人感觉很激愤,效果非常震撼。8:37时刻是双簧管、单簧管及长笛演奏的呈示部的过渡段旋律,9:08又回到了第一主题的动机发展中,整个发展部就在英雄斗争的坚定意志与第二主题的哀求中交替发展,构成了强烈的戏剧性和哲理性。经过9:50的激烈下行乐句后乐队冲进了再现部----9:57时刻,再现部开始还是以强有力的和弦序奏开始,但没有了迷茫的味道,完全是斗争后的坚定信念。10:24完整变奏再现第一主题,节奏庄重有力。11:11长笛和双簧管复述第二主题,随后大管和圆号加入。11:34乐章来到再现部的结尾部分,完整再现呈示部的结尾。14:00来到乐章真正的结尾,还是以小提琴和大管的第一主题再现开始,意外出现了明朗的大调因素,但是紧张的情绪却没有得到缓解。14:51是一个过渡段,15:11再次来到第二主题,这次表达方式采用的是一个上行模进,随后弦乐组在各种配器中慢慢淡出,16:45乐曲逐步走向结束,17:35第一主题动机最后一次闪现,带着斗争的特性奔向本乐章的终点。
百度百科:
模进:同一旋律音型或节奏音型在不同音高上的重复。
赋格:以对位手法创作的音乐,即不同的声部依次重复同一个主题。
第二乐章 急速的快板,d小调,诙谐曲式 12:01
这个乐章是一个ABA'复三段体结构的乐章,一般用于交响曲的第三乐章,但贝多芬为了后面人声合唱乐章的需要,把谐谑曲乐章提前了,柔板乐章被放到了第三的位置,为的是让乐思得到统一。而且这个复三段体结构中的谐谑曲A段和A'段又各自是奏鸣曲式结构,有完整的呈示部、重复部、展开部和再现部,稍后我会慢慢分析给大家。乐章一开始是一个较短的引子,它由弦乐和弦-弦乐和弦-定音鼓-全奏开场,然后0:06作者用赋格的形式从弱奏的弦乐组开始(依次为: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再到大提琴、第一小提琴和低音提琴),木管乐器负责提示节奏重音,随着赋格段的结束,A段第一主题在乐队的推动下得以显现----0:31时刻,该主题很像是奥地利民间的连德勒舞曲,具有很强的英雄气概。第二主题随后在0:42也跟着由木管乐器吹出,C大调,并马上进行了重复,该主题可以看成是第一主题形象的补充。1:21时刻进入A段的重复部分,即重复段。只是将两个主题完整重复。2:49进入展开部,主要发展第一主题,还是采用赋格的手法,木管与弦乐又一次重新对话。3:34乐队以强势奏出第一主题的方式进入再现部,重复第一和第二主题,4:41第一主题最后再现,到此A段结束。4:51乐章来到了三声中部,双簧管和单簧管发展出一个中部基本主题,这个主题有别于前后激动不安的两段,这个中段主题具有田园诗般的意境,它那舞曲的风格以一个简短的旋律在不同的乐器上(木管乐器、法国号和小提琴)变奏反复,旋律带有牧歌的风味,让人回味无穷。5:05弦乐组以上行的旋律推动着乐章发展,最后由小提琴和单簧管收尾。5:20基本主题传递到了法国号上,5:57最后由小提琴接手。6:27法国号重复基本主题,7:20单簧管、中提琴和大提琴再现基本主题,随后在渐强的环境中基本主题落幕。8:12时刻乐曲回到A段,即A'段,乐曲气氛又被刚毅的第一主题所包围,整个主题勇往直前,旋律又回到积极振奋的激情中去了,最后这段完整重复谐谑曲部分,不再做太多的变奏发展。11:47最后三声中部的基本主题最后响起,犹如短暂而美好的回忆一般全曲结束。
第三乐章 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双主题变奏曲式 19:37
经过了两个乐章的激烈斗争后,也该到休息静静沉思的时刻了,这便是第三乐章----如歌的柔板。整个乐章非常的柔美,充满了诗情画意,这也可以看成是贝多芬所向往的意境,也是他晚期的创作风格。在音乐中不乏听到富有哲理性的沉思,情感和心灵的轻微碰撞,这使它成为有史以来最动人、最深情的乐章。这一乐章建立在两个主题的相互交替发展和变奏的基础上,兼有回旋曲和变奏曲的特点,乐曲主要发展第一主题,而第二主题则只进行变调处理。乐曲一开始便是大管与单簧管吹出的降B大调第一主题,该主题具有庄重、深沉的特点,0:10时刻的木管乐器和弦乐的交替演奏形成了很强的空间感,0:20第一主题旋律平缓的在弦乐组间流淌着,偶尔的木管乐器点缀让该主题增色不少。作曲家写道:“沉思把你带到了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那里没有人在惊慌失措地赶路,也不存在无节制的快乐。”这部交响曲的灵魂,基本上服从于那座孤岛。3:25时刻迎来了第二主题,D大调由弦乐演奏,木管勾勒出旋律轮廓,音色柔美,少了第一主题的悲伤和不安,多了一份恬静和温暖。第二主题发展到4:48后,双簧管和长笛介入,第一小提琴予以对位,为第一主题的变奏做好了准备。随后5:09来到第一主题的第一次变奏,调性没有变化,还是大调风格,只是曲调上增加许多温柔的修饰,让旋律听起来更加的丰满、活泼。第一主题完成变奏后8:00木管乐器吹出变奏的第二主题,显得非常的深情,该主题在G大调上再现,第一小提琴则拉出一条优美的旋律线做伴奏,其他弦乐则进行拔揍处理。9:26时刻来到第一主题的第二次变奏,单簧管吹出甜美的旋律,10:07加入的大管和圆号对位吹出主题旋律,10:41是大管的独奏,11:01时刻进入第一主题的第三次变奏中,这次变奏的是第一主题的后半部分,是一次极其华丽的变奏,节奏变化无穷,11:28时刻双簧管和大管的加入让旋律发展增色不少,就好像是在对生活中美好片段的回忆一般。14:02是乐队的一次强音齐奏,随后是第四次变奏,小提琴为变奏的展开勾勒出鲜明的轮廓,木管乐器则吹出精致的对位旋律,节奏显得更慢了。15:18又是一次全力爆发,圆号和小号再度发出召唤的号角声,打破了宁静的氛围,让人们仿佛又回到了前两个乐章的斗争思绪中。随后15:38音量转弱,音色由明变暗,又回到了沉思与幻想的环境中。乐曲来到了结尾部分。16:10时刻长笛与第一小提琴引导出第一主题动机,17:54转入第二主题的动机变奏中,18:17随着定音鼓轻微而有节奏的敲击,让乐曲慢慢走向结束,19:10第一主题动机最后闪现,全曲结束。总体来说这是一个冥想的乐章,可以看做是大战中的中场休息,为后面的精彩的第四乐章做准备。
第四乐章是整部第九交响曲的精髓,也是最著名的乐章,它包括序曲和人声合唱两个部分,序曲部分是为了衔接前面的乐章和后面的人声合唱而作的,首先一开始便是扑头盖脸而来暴风骤雨般的急板乐句,将前一乐章的宁静而神圣的气氛全部敲得粉碎,随后0:10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如同哀嚎般的宣叙调,紧接着铜管乐器给予强烈的应答。应答后便是前面三个乐章的第一主题依次出现,但又被前面的宣叙调全部否定,这个宣叙调在序曲部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贝多芬原本想在此处引入人声,并且已经为这宣叙调的历次出现写好了唱词,借以说明他是如何排除那些阴暗、严峻的调子,怎样冲破种种束缚才找到通向“光明的王国”和“欢乐的颂歌”的。但是后来,他又觉得人声的出现在此处还不具备条件,因此他删除了宣叙调的唱词,并将人声的出现向后推移了。对宣叙调唱词的原稿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的理解第四乐章乃至整首交响曲的宏伟构思,在最早铜管乐器的一声怒吼后,宣叙调的唱词是“不,这会使我们想到过去的苦难,今天是胜利的日子----应该用歌舞来庆祝。”0:46时刻是第一乐章第一主题再现,很快0:57宣叙调阻止了这一主题的再现,此时的唱词是“哦,不,不要这个,我要别的,更愉快一些的”,1:19时刻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再现,随后宣叙调也否定了这一主题,唱词是“也不要这个,这只是一种戏谑,要更美、更好的”,1:48慢板乐章的第一主题头几个音刚一再现宣叙调2:00马上就进行了否定,唱词是“这也太纤柔了,要找一种使人振奋的东西”,最后当《欢乐颂》的主题雏形出现2:22的时候宣叙调马上说“这才对了,终于找到了!”经过这几次对话,欢乐颂的主题才最终出现,(音频文件Furtwangler-Beethoven.Symphony no.9 06(Lucerne))一开始便在乐队的最深处的低音部分缓缓走来,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用沙哑的声音奏响,没有任何的伴奏,0:54时刻第二次出现后增加了低音木管乐器,声部有所升高,1:45传递到了小提琴声部,音响逐步增强,最后乐团汇成一股强大的音流向我们袭来----著名的欢乐颂主题(2:34时刻),造成强有力的声势。序曲最后3:49宣叙调最后出现,随后男中音唱出了贝多芬自己写的歌词:“啊,朋友们,不是这种声音,让我们以更开朗的歌声,唱出更加欢乐的颂歌!”,辉煌的欢乐颂就此开始。
百度百科:
宣叙调指的是歌剧、清唱剧、康塔塔等大型声乐中类似朗诵的曲调。宣叙调一名词,语出意为“朗诵”的意大利语动词。宣叙调的产生时代甚古,差不多是与歌剧同时发生的一种声乐上的形式。曲中依言语的自然和强弱,而行旋律化与节奏化。又称“朗诵调”。为歌剧或清唱剧中速度自由,伴随简单的朗诵或说话似的歌调。它原本是与咏叹调(aria)并用的一种乐曲。它常在咏叹调之前,具有'引子'的作用。
第四乐章之二 急板--适度的快板,合唱部分 4:05+10:39
德文: 中文(音译):
O Freunde, nicht diese Töne! 啊!朋友,何必老调重弹!
Sondern laßt uns 还是让我们的歌声汇合成
angenehmere anstimmen,und freudenvollere. 欢乐的合唱吧!
Freude! Freude! 欢乐!欢乐!
Freude, schöner Götterfunken 欢乐,神圣的灿烂火花
Tochter aus Elys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