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光•残骸•风暴眼—哈登伯格三首跨世纪小号协奏曲

2023-05-10 14:56:27

小号协奏曲发轫于十七世纪意大利,可惜为巴洛克小号所作的曲目有限。到了古典时期,老莫扎特、米夏尔和约瑟夫·海顿、胡梅尔流传下多首小号协奏曲名作,可惜数量仍不能和木管、圆号协奏曲相提并论。古典三大师——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主要将小号作为齐奏时加强力度的陪衬乐器,或是演奏一些花奏段落(fanfare)。

十九世纪中叶,阀键小号从制作技术上成熟了,却没有发展出一套独奏技巧,还是屈居乐队铜管声部。到了二十世纪,异军突起,黑人爵士乐师从白人乐队中接过小号,将其高度炫技化与个性化,小号在他们手中方真正独立,哺育出了一大批声名显赫的小号大师,从早期的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比波普乐的Dizzy Gillespie、一直到冷爵士的革命性人物迈尔斯·戴维斯。他们赋予小号全新的音色、气质和一整套匪夷所思的独奏技巧。

爵士界的冲击波,要到二十世纪下半叶,才在古典乐界产生震荡。另外,巴洛克小号随古乐运动而复兴。两股潮流汇聚之下,一批古典小号演奏家卓然而立,以独奏家身份站到舞台前沿。头一位代表人物当属老一辈的法国人莫里斯·安德烈(Maurice André),德国的马库斯·施托克豪森(Markus Stockhausen)、英国的约翰·华莱士(John Wallace)、美国的怀顿·马萨里斯(Wynton Marsalis)皆独步一方。不过,要论起当今古典小号界风尖浪口的翘楚,当属瑞典小号演奏家哈肯·哈登伯格(Håkan Hardenberger)。 


▲先来道开胃小菜,理查德·罗杰斯的经典作品,被演绎了无数版本的《My Funny Valentine》,听听哈登伯格的这段无伴奏SOLO,非常有味道。


演奏家和作曲家的关系近乎鸡生蛋、蛋生鸡,优秀的演奏家催生了众多作曲家为他们度身定做。哈登伯格名下有十多部当代作曲家的小号作品,都是专为他而写,其中包括里盖蒂(《死之神秘》Mysteries of the Macabre, 1992)、亨策(《安魂曲-圣乐协奏曲》Requiem, 1993)、帕特(《巴赫音名协奏曲》Concerto piccolo on B–A–C–H, 1994),以及武满彻、伯特维斯尔等大家。相比其他小号独奏家,哈登伯格尤其致力于现代曲目的开掘,本文所介绍的三首现代小号协奏曲,有两首为哈登伯格而作。

▲三首跨世纪协奏曲专辑的封面,文尾还有小号协奏曲《喷射流》24分多钟的完整视频,专辑完整曲目试听可点本文左下角“阅读原文”欣赏。


2006年,环球DG唱片将这三首小号协奏曲的录音收入2021——跨世纪现代音乐系列,发行后彩声一片:“(哈登伯格)堪称当世最伟大的小号手,他在格卢伯的《空幻》中又唱又吹;特内奇《灾难残骸》中粗砺的炫技华彩;埃奥特沃斯《喷射流》将曲式完美的布鲁斯独奏与合成器交织在一起。他的演奏令人凝神屏息!”(《时代》周刊) 

三首小号协奏曲放在一张专辑中,多有呼应之处:他们都是标题协奏曲,但标题却只是个诗意而抽象的名词或形容词,很难和音乐产生直接联系,若隐若现、难以捉摸;三首作品充分调动了大型乐队;小号的演奏技法大多不循常规,有时一个乐章中要运用多种不同类型的小号;三首作品都明显可见爵士乐的影响。 

·卡尔·格卢伯(Heinz Karl Gruber),简称HK.格卢伯,在作曲家这个全能行当中,也算是多才多艺。小时候在维也纳童声合唱团呆过四年,后来又去学低音提琴、圆号、电子音乐和舞蹈,是奥地利前辈作曲大师艾内姆的高足。不少现代作曲家有乐队演奏员的经历,因为现代乐队比之传统交响乐团功能更趋复杂精微,切身的演奏经验裨益良多。格卢伯在采尔哈组织的新音乐团体“联盟”(Die Reihe)中任首席低音提琴手。23岁上,他的《乐队协奏曲》获奥地利青年作曲大奖。同时,他也凭借才华,拓展舞台,成了一名戏剧演员和歌手。其后十年中,让他大出风头的是自编自演的讽刺音乐喜剧《弗兰肯斯坦》,他的舞台魅力令该剧在欧美巡演大获成功。八十年代,他靠着多首协奏曲再获瞩目:包括两部《小提琴协奏曲》、《乐队协奏曲》、《打击乐协奏曲》和《大提琴协奏曲》(为马友友而作)。1999年,他为哈登伯格创作的一首具有梦幻色彩的小号协奏曲《空幻》(Aerial)。 

《空幻》应BBC逍遥音乐季委约而作,两个对比性的乐章,一慢一快。标题名玄妙,虚无飘渺,亦有高空之意。曲作者解释说,两个乐章像是两片不同的天际。慢乐章是北极光笼罩下的风景,快乐章则是空中的舞蹈。慢乐章的标题取自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暴风雨夜》(Wild Nights),“不用罗盘,不用海图!” 标题提示了整个乐章的精神,格卢伯故意歪曲原意,停靠港湾的渴望变成起锚漂泊的放任,无牵无挂地游荡于茫茫夜空。(参见文后狄金森原诗) 

乐章开头使用了古老的瑞典乐器,牛号(cowhorn),以表现北方诺丁部族的魔咒。在牛号魔咒的尾声,演奏家使用特别技巧,一边吹奏一边吟唱,确有摄人心魄的效果。慢乐章的很多段落泛滥着冷爵士的味道,小号演奏者在十三分钟内,换了三种小号。除了常规的C调小号外,大量使用降B调高音短号,带来气若游丝般的虚幻之声,或如狄金森诗句所描绘的:“泛舟在伊甸园中”。 

从格卢伯的天空归来后,特内奇的“废墟”呈现截然不同的“音景”。英国作曲家马克-安东尼·特内奇(Mark-Anthony Turnage)如今四十七岁,是一个出了名的爵士乐迷,以前我曾介绍过他和爵士大师John Scofield合作的爵士交响作品《焦土》。那是九十年代末的作品,也被收入2021跨世纪音乐系列。05年创作的这首小号协奏曲《失事残骸》,为哈登伯格而作。特内奇那咄咄逼人、精力充沛的风格一以贯之,同样可以挂上“暴力和抒情结合”的标签。 

将一部作品命名为《失事残骸》(From the Wreckage),初看似是特内奇语不惊人死不休。其实他是追随了贝多芬的传统,以创作来回顾从生命黑暗低谷中康复的心路。该作在现场演出时,四个打击乐手持小军鼓,部署于乐团周围,按钟点顺序演奏,寓意这一康复的时间进程。可惜,这点唱片无法表现。作品以打击乐首尾呼应,紧扣“鼓点-时钟”的主题。 


失事残骸 From the Wreckage,专辑完整曲目试听可点本文左下角“阅读原文”欣赏


和《空幻》一样,特内奇的《失事残骸》也动用了多种小号。不过,除了追求音色外,还对应了不同的“康复”时段。起头用浑厚的弗鲁格号(flugelhorn),亦称粗管短号,中段用常规C调小号,尾声起用降B调高音短号。这样在音色上就有了从低沉至嘹亮的变化,像阳光逐渐射入阴霾废墟。在常规小号掀起的狂暴高潮之后,管钟齐鸣,带来浓厚的宗教气氛,庆祝生命的复归,音乐主角同时凭借高音短号升腾入云端。原先催命一般的小军鼓点渐渐停歇,方令听者如释重负。特内奇以音乐叙述的这段“心路故事”一波三折,确实扣人心弦。 

匈牙利人彼得·埃奥特沃斯(Péter Eötvös)是个神童和伯恩斯坦式的全才,专业是钢琴、小提琴、长笛、打击乐,最擅长指挥和作曲。11岁创作过一首康塔塔,曾交给里盖蒂过目。12岁时,科达伊把他特召入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受过严格的传统音乐训练。他兼容并蓄,对他影响最大的音乐家,有巴托克、施托克豪森、布列兹、库塔格,还有十七世纪牧歌作曲家杰苏阿尔多,以及冷爵士小号大师迈尔斯•戴维斯。埃奥特沃斯是欧洲现代音乐界的活跃人物,频频出现于现代音乐节、广播中心、电子音乐工作室,指挥现代作品,并接受大量委约创作。2021系列的三部现代小号协奏曲都是由他指挥,其中就有他自己的作品《喷射流》(Jet Stream)。 


完整版本的小号协奏曲《喷射流 Jet Stream》,法兰克福交响乐团协奏。


埃奥特沃斯与施托克豪森缘分不浅,他曾为环球出版社抄谱,帮助整理施托克豪森的手稿,由此结识心中偶像。24岁起在施托克豪森的乐队里干了八年,还指挥过施托克豪森的许多作品的首演。这首小号协奏曲《喷射流》(2002年)敬献给施托克豪森的儿子,杰出的小号演奏家马库斯·施托克豪森。 

埃奥特沃斯的创作中心是音乐戏剧舞台(根据契诃夫的《三姊妹》创作的歌剧,曾由2021系列发行),而在乐队作品中,他努力实验新的音色和音响,哪怕面对传统乐器,他绝不会满足习惯音色,而要求新求变。《喷射流》动用的乐队规模和配器编制是三首作品中最庞杂的,囊括四组打击乐器、播放采样音源的电子合成器键盘。作曲家还在乐队另设三把小号,与独奏小号竞争合奏。《喷射流》的独奏家地位和传统协奏曲不同,不再是一个主角和协奏的关系,作曲家本人比之为“风暴眼”。 

独奏开始淹没在密集的“喷射流”中,再逐渐以高音浮出水面,走向前台。像风暴来临时,人们首先领略到摧毁性的威力,而后来到平静、然而充满威胁的“风暴眼”中。独奏家在这个段落要演奏两个高难度的华彩,没有记谱,全靠独奏家自己发挥。当“风暴眼”过去后,独奏再次淹没在喷射激流中。随着风暴远去,整首协奏曲缓缓地结束于一片荒凉孤寂。

欢迎关注中华管乐网(www.cnbrass.com)微信公众号,可获取最新国内外管乐资讯和精品音乐内容。

不定期推送的精品音乐内容公众号

微信ID:cnbrass1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厦门西洋乐器网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