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拉弹唱,云南民族传统乐器知多少?

2023-05-10 14:56:27

“在缅甸,葫芦丝是一种很受欢迎的乐器,”在中国葫芦丝文化旅游节上,缅甸商人伊隆姆(音译)说。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就好比云南的乐器一样!当今社会,云南已有多种民族乐器很受国外人喜欢,如:葫芦丝、巴乌等等。但在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云南,有很多民族乐器是你不知道的哦,不信?我们一起往下看!


中国葫芦丝文化旅游节



云南省梁河县是中国葫芦丝文化的发源地,孕育出了诸多葫芦丝大师和经典曲目。当地一直以来都种植葫芦的传统,葫芦丝也是当地男女传情的媒介之一,群众基础深厚。


国庆期间,“中国葫芦丝文化旅游节”在梁河县举办,吸引了众多葫芦丝爱好者参加。葫芦丝作为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乐器,主要流传于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有男青年向女青年传情达意,倾吐爱慕之情的功能;它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特点,用循环换气法能持续发出五度音程,音色优美、柔和、圆润、婉转。


近年来,随着葫芦丝文化的推广,国内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这个云南特有的民族乐器。依托地缘、人缘优势,其绵长优美的旋律更是“飘”到了异国他乡。


源自于生活的结晶:云南少数民族乐器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他们生活多样,能歌善舞,对音乐艺术生活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但共通的是他们都是通过乐器来抒发着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对美好的追求。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的乐器,他们都在以自己最独特的表达方式诉说着自己的情感追求!


据统计,云南省民族乐器约一百多种,这些民族乐器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它们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一件件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吹奏乐器


云南民族乐器----吹奏乐器的产生时代,现发掘出土的有距今2500年左右的青铜葫芦笙(见前文),另外,从昆明官渡区彝族子君支系流行的两孔陶埙"阿乌"以及文山濮人支系流行的三孔陶埙"笛老挪"等乐器来看,在更古老的原始时代,云南的土著民族就已创造出自己的吹奏乐器了。


巴乌


巴乌主要流行于红河、思茅、西双版纳等地区,是彝、哈尼、傣、佤、布朗、苗等少数民族的簧管乐器。


葫芦丝


傣语叫“筚朗道”,是云南省傣、阿昌、德昂、佤等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的一种民间簧管乐器,当地汉语又称之为葫芦筲。


葫芦笙


葫芦笙是哈尼族、拉祜族、彝族人民喜爱的吹奏乐器。它用长把的葫芦做笙斗,插上5根长短不一,装有竹质或铜质的竹管构成。


口 弦


口弦又称“响篾”,是彝、哈尼、拉祜等少数民族中流行的口吹小乐器。口弦多数是用竹片做的,也有的是用铜片做成。


弹奏乐器


云南弹奏乐器的历史,13世纪元代出现的纳西族古乐《白沙细乐》中,就有了弹奏乐器“色古都”(胡拔)、大琵琶、筝等乐器。绘于公元1759年的巍山文昌宫桥墩壁画上的彝族踏歌图中就有弹月琴的舞者。云南少数民族的弹奏乐器多半是抱持在怀中进行演奏,犹其擅长演奏活泼跳荡的旋律,节奏感很强。


三弦


三弦是汉、彝、哈尼、白、壮、苗、瑶、布依、傣、傈僳、佤等民族十分喜爱且广为流传的一种弹奏乐器。在云南,它因民族、地区的不同而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称谓,形制的大小以及定弦的变化也多有不同,最为常见的是大三弦和小三弦。


月琴


月琴是彝、哈尼、蒙古等少数民族中流行的弹拨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月琴的共鸣箱用木料制成,圆形而扁平,两面蒙上桐木板。


其奔


从前,傈僳族山寨有个自小就失去了父母的孤儿,常常到山上吃”鸟的悲鸣,“国夺罗”鸟和“阿窝罗”鸟也在林中不停地啼叫,好似在伤心地诉说着什么。被鸟鸣声感动的孤儿也盼望能像这些鸟儿一样寻找到自己的知音,诉说心中的悲苦。于是孤儿用“密杂”树为料,模仿着“国夺罗”雀的头,“阿窝罗”雀的尾,和“阿谷尼吃”鸟的身子形状做成了—把琴,又仿照着3种鸟儿不同的呜叫声为琴配上了3根弦,相传这就是僳僳族人的第一把弹奏乐器“其奔”。


拉奏乐器


云南拉奏乐器的特色,尤其擅长演奏抒情的旋律,音乐十分柔和。其中独弦的有克木入的“芋黑”、傣族的“芋豪海”、佤族的土筝等。张两根弦的有藏族的弦子,壮族的马骨胡相土胡,彝族的牛角二弦,傈僳族的“嘿核”“诘资”,傣族的芋哦和芋光等。张3根弦的有彝族撒尼、阿细支系的额胡,4根弦的有彝族四胡。


诘资


诘资是流行在维西县傈僳族民间的拉奏乐器。“诘资”由整块木头挖凿而成,形状好似小琵琶


额胡


额胡是彝族撒尼、阿细支系中流行的拉奏乐器。额胡的琴筒用竹筒或是木头挖空制成,蒙上羊皮,用马尾做成的弓分为两股,分别夹在3根弦之间,演奏时,左手拇指勾住拴在弦轴上的纸绳,手握琴杆,用食指和中指按弦。


弦子


弦子又名藏胡、哑胡,是流行于迪庆藏族民间的拉奏乐器。弦子的琴筒是用竹子或木头制成,弓长和弦都是用马尾做成,有的张2根弦,藏语称“浪肮”,有的张4根弦,藏语称“奔拥”。


马骨胡


马骨胡是壮族人民喜爱的乐器,壮语称之为“冉列”,因为其琴筒是用马的脚骨制成因而得名。马骨胡上拴两根丝弦或钢质弦,用马尾竹子制成弓拉奏,音色清纯明亮而甜美。


西玎


西玎,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尤以景洪、勐海等地最为盛行。


德宏傣语称勒玎,“勒”也为拉奏之意。形似二胡或板胡。形制多样,音色柔和,用以独奏或伴奏。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尤以景洪、勐海等地最为盛行。



打击乐器


云南传统的打击乐器主要有傣族的象脚鼓、芒、钹;彝、佤、瑶、壮等族的铜鼓;基诺族的竹筒琴;克木人的道道等等。其特点主要是节奏鲜明,音量宏大。多用于节日喜庆,迎来送往,与其它乐器配合,同时也是歌舞中的伴奏乐器。


铜鼓


铜鼓是中国古代南方许多少数民族所广泛使用的重要乐器,在云南民间主要流行于彝族、瑶族、苗旅、佤族聚居区。最初的铜鼓是由用做炊具的铜釜演变而成的。


象脚鼓


象脚鼓是傣族民间的打击乐器,傣语称“老憨咬”,即长脚鼓的意思,因为它的形制很像象脚,故又名“象脚鼓”,流行于云南西双版纳和德宏等地区。


牛皮大鼓


牛皮大鼓流行于云南景洪的基诺族聚居区,基诺语称“司土”,鼓身长1米,由—段原木凿空制成,鼓曲直径半米,是用未去毛的黄牛皮蒙面,鼓的两端备有20个木柄环绕鼓身,呈放射形状,演奏时把牛皮鼓悬在木舂上,用木棰敲击,声音十分浑厚凝重,可以传得很远。


木鼓


木鼓本是佤族、景颇族古老的祭祀用器,流行于临沧、思茅、德西双版纳等地区。佤族的木鼓是用整段木头挖空而成,大的长约180公分,粗60公分,重量可达千斤。


铓锣


铓锣是傣族、哈尼族、景颇族、佤族、独龙族的民间打击乐器,流行于云南的南部和西部。 铓锣的形状面圆体厚,中间呈乳状隆起,汉语又称乳锣,音色浑厚而洪亮。


七轲


“七轲”又称“七音竹筒”,是基诺族民间流行的打击乐器,竹筒本是基诺人民盛水和饮酒的器物,人们在狩猎丰收庆贺时便敲打竹筒以娱乐,后来就发展成为用7个长短不同的竹筒制成的狩猎专用乐器——“七轲”。


(综合中新网、云南那些事儿)


转载请注明出处

------------------

『关注我们』

云南新闻网

微博:@云南新闻网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厦门西洋乐器网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