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0 14:56:27
每个周五下午,作为管乐队的创始人兼指挥,79岁姜振信总会早早地来到四川路社区的活动中心,等老伙计们到齐,开始一天的排练。
“今天记者来了,咱们先来个欢迎曲吧!”拿起手里的指挥棒,姜振信来了精神,在他的指挥下,老师傅们吹得小号、圆号、低音号、萨克斯交织成了一首《欢迎进行曲》,整个活动室一下子就变成了音乐厅。
玩了一辈子音乐没有自己的乐器
“你们得跟姜老师好好聊聊,他可是出了大力。”“对,多让姜老师说说,乐队多亏他了”……79岁的姜老师不单是乐队年纪最大的,而且也是整个乐队的主心骨。
姜老师说,自己算是玩了一辈子音乐,但有意思的是老人家这么多年一直没有自己的乐器。
“舍不得买啊,我年轻那会,一根好的单簧管就要七八十块,那时候工资才多少,每月三四十块,还有一大家子等着吃饭。”姜老师说,他当年玩单簧管的时候都是跟邻居家的孩子合吹一支。
姜老师的情况其实是管乐队里大多数老人都遭遇过,年轻时都曾心怀音乐梦想,但是为了家人和生活,他们把“诗和远方”深埋在心里,等到退休之后心里的梦才慢慢开花结果。
“别看我们人少,但是我们很专业。”姜老师对来乐队训练的队员们要求很高,每位队员都有自己乐器和声部的分谱,这些工作基本上占用了姜老师大部分的业余时间。尽管玩了一辈子音乐,但姜老师并不是专业的音乐老师,姜老师说自己的音乐启蒙得益于他小时候的音乐老师,原尚德小学毕业的他音乐老师是位美籍华人,从小学的就是五线谱交响乐;之后随着不断深造,姜老师就靠着图书馆和学校的公用乐器,在音乐之路上走到今天。
吹萨克斯的王宏海
年轻时跑婚礼一次赚能20块
64岁的王宏海是乐队里的萨克斯手,知道姜老师在这里办管乐队,他就跑过来“加盟”了。
“真痛快,我们当时那劲头不比你们年轻人差。”王宏海说,自己是30岁的时候认识的姜老师,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一直持续到现在。“跑婚礼、跑演出什么都干,只要让我吹萨克斯,我就特高兴。”王宏海记得,1990年左右,有一段时间青岛的婚礼全都不让放鞭炮了,结婚的人家为了讲排场都会请管乐队去表演助兴,那时侯一场演出每个人能分20块钱,相当于小半个月工资,演出结束,兄弟们每人拿10块钱出来下馆子,硬菜敞开吃,那是属于他们的青春岁月。
“一开始老伴觉得我玩萨克斯是不务正业,但是退休后她也受我影响,开始吹萨克斯了。”即便是退休之后,王宏海对音乐的热情依旧,他家开了个文印部,平时就在店里看摊,但只要队里有演出或是排练,王师傅一定关门到场,忙了一辈子了,跟爱好比起来,钱真算不上什么了。
“我是耽误了,但我儿子是一位特棒的小号手”
“别看我这乐器简单,但整个乐队全靠我来定调子,除了姜老师那就属我了。”58岁的苏建强是乐队里的“大镲”,因为刚来乐队不久,加上其他乐器都已经人满为患,苏师傅就被安排上了这个简单但抢眼的位置上。
“我还是想吹萨克斯,我家里有一把,没事儿我就自己练。”苏师傅说,他的音乐才华算是被生活耽误了,小时候有饭吃有书读就算好日子了,学音乐、玩乐器根本不是一般百姓家能承担起的。
“我不行,但是我把我儿子培养出来了。”苏师傅的儿子现在是青岛某乐团的小号手。
“日子好了,自己也老了,但是现在的时间才是真正自己的。”苏师傅很感激社区里面能有这么一个乐队,有专门的场地练习,有专业的老师指导,还有一帮老伙计一起嗨,贵的乐器买不起,像大鼓、大镲这样平民乐器社区都给师傅们配齐了,还专门给大家做了演出服,但凡社区能做到的,都替他们做到了。
乐队里的故事很多,他们大多像姜老师、苏师傅一样把梦想留到了退休之后,这是一代人的选择也是一代人缩影。那些为了梦想去追求诗和远方的年轻人固然勇气可嘉,但为了家人的幸福,奔波于生计的人同样是时代的英雄。
管乐队应有的乐器这里都齐了。
为了演出效果,姜老师为每位好手做了分谱。
乐器大多数是大爷们自己置办的所以格外爱惜。
袁老师人称“小鼓姐”是团里为二的女性,她与大鼓姐丁老师是一起接班来乐队的。
丁阿姨:“乐器是我自己选的,大鼓敲着带劲儿!”
排练的时候大爷们格外地认真。
老伙计们都是邻居,平时都会组团一起来训练。
云南路街道为管乐队配了统一的服装,正式演出时大家这身行头看着特专业。
那些为了梦想去追求诗和远方的年轻人固然勇气可嘉,但为了家人的幸福,奔波于生计、在苟且里讨生活的人同样是时代的英雄。
文/于泓 图/孙志文
来源:青岛新闻网
推荐阅读
福利来了!“无国界艺术之旅”2017年中德友城室内乐音乐汇即将来袭,免费领票赶快抢!
“家在市南 时尚幸福”2017年社区公益剧场活动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