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0 14:56:27
花鼓灯是中国舞蹈艺术的一部分,在中国汉民族文化中占有显著位置,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花鼓灯舞蹈也循着历史的进程,向前发展,在不同时期中绽放出独具特色的美丽花朵。众所周知,劳动人民创造了文化,舞蹈在劳动中萌芽生长,舞蹈的动作常常是劳动的再现,生活的再现,文化艺术与人们的生活劳动密切相关。花鼓灯何时成为独特的艺术门类及艺术风格的形成等诸多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
央视演出视频
中国舞蹈的历史颇为悠久,门类也非常繁多,花鼓灯最初的记载:在汉画和汉、晋的诗文中,常见有《磐舞》和《巾舞》,《磐舞》是在磐鼓上跳舞,磐鼓作扁圆形,上蒙皮革,踏之作声应节。在地上布置磐鼓,多用七个,舞人在鼓上舞蹈。汉张衡《舞赋》说:“历七磐而踪蹑”。正粲《七释》说:“七磐陈于广庭”,鲍照诗说;“七磐起长袖”。从汉到晋以后的南北朝,此舞不绝。《巾舞》是持巾而舞,《宋书》说又名《公莫舞》,演《巾舞》时,常连带演《白绽舞》,《白芝舞》词中也说到巾袍,大概是同类舞蹈。此外在汉代还有《舞》,到南朝梁时,名为《扇舞》,舞人持巾持扇,以助舞姿的蹁跹,至今淮河流域的《花鼓灯》舞蹈,舞人都是以手帕和扇子为不可缺少的舞具,这就是淮河流域《巾舞》、《舞》的遗留。
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各民族由斗争而趋向混合的时代,各民族的文化艺术逐渐交融,虽仍保持其各自的特殊面貌,但由于相互学习,彼此更加丰富。隋、唐时代由于国力强盛,又吸收各族文化新的东西,唐朝文化艺术达到历史上的最高峰。宋、元时期,,文化艺术对汉民族文化也有极大影响。明朝至清中期,是中国文化再次复兴时期,至清乾隆年间花鼓灯在民间极为盛行,那时叫“红灯”,由于舞者手持手帕和扇子,表演时只有锣鼓敲击,并且随艺术形式的不断发展,“红灯”逐渐便易名为花鼓灯。
清末,淮河岸边唐垛湖畔有位花鼓灯老艺人——唐佩金(字子清),他自幼酷爱艺术,能歌善舞,在淮河两岸广收弟子,一生筹资组建灯班,在长期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别宗艺术精华,不断丰富了花鼓灯表演内容,改变了花鼓灯的表演形式。如舞者队伍中指挥者(领头)手拿岔伞带头变化队形,并且当上场的舞者跳到最高峰时,吹响口哨,以助势威,渲染场上气氛,赢得观众喝彩。还有从豫剧中引进板胡作为伴奏乐器等,后来为丰富内容,增加了后场小戏,构思了一个四句新乐曲,这便是众人皆知的淮河中游流行的“四句推子”剧。目前,颍上、凤台沿淮一带,不论男女老幼都能随便哼上四句。今年颍上县将推剧申报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获成功。在花鼓灯艺术发展过程中,人们为使其内容更加丰富,花鼓灯往舞的方向发展,人们常用钱鞭和舞蹈时的身段相配,“打岔”的人利用鞭的拍打作为歌舞的节拍,钱鞭又名霸王鞭,用一根竹竿,两端挖成小缺口,各串铜钱一叠,扭唱时拿这根钱鞭拍打肩腿各部,用钱响代替锣声,用拍打代替鼓节,这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简单乐器,在《跑旱船》、《小车灯》、《独杆轿》中常用,并且在情节剧中常用四句推子为曲调,更显悠扬婉转,实际《跑旱船》、《小车灯》等原是花鼓灯发展中的另一种形式。
颍上花鼓灯现状
颍上花鼓灯文武场有大鼓、大镲、大皮锣、小皮锣各一件(后改用堂鼓、中音锣、小锣、小镲),也有配双件两套联合用。管弦乐器有“板胡、二胡、竹笛、锁呐等。常用锣鼓曲牌有“长流水”、“十八翻”、“凤凰三点头”、“大刹点”“小刹点”等。颍上花鼓灯常用道具有:叉伞、彩扇、手帕。演员常用服装有:男装多以武术打扮,灯笼裤、扎腿、腰系板带,扎头巾。女装多以戏装打扮,包头,脑后扎长辫子,面部一般有勒子,脚下踩衬子,穿裙子,着油彩。
颍上花鼓灯舞者主要有“鼓橛子”和“腊花”,
另外有时还有“丑婆”。
颍上花鼓灯舞蹈基本动作及步法有200余种。
颍上花鼓灯代表人物
唐佩金(字子清,近代花鼓灯推剧主要创新改革人物之一)。
黄西城(艺名黄猴子,安徽花鼓灯十大老艺人之一)。
王传先(艺名一条绳,唐佩金关门弟子,安徽花鼓灯十大老艺人之一)。
颍上县地处淮河中游,沿淮多是行蓄洪区,自然灾害较多,加之颍上拥有150多万人的人口,原属国家级贫困县,经济相对滞后。文化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解放后,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颍上花鼓灯依然处于原始状态,基本上中年以下的人很少跳花鼓灯,花鼓灯艺术处于濒危状态,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颍上经济的振兴,加之党和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重视,颍上文化事业又迎来一个新的春天。在历史上颍上花鼓灯落伍了,我们承认颍上与兄弟县市相比相差一段距离,颍上花鼓灯没有走出淮河岸边,但是在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提出“打好管仲牌,跳火花鼓灯”文化方针的引导下,目前,很多著名专家学者、著名舞蹈艺术家、编导光临颍上,颍上各种形式的花鼓灯研究会先后成立。颍上花鼓灯艺校和长、短期培训班开始招生;颍上各乡镇、农村、城市社区各种表演团体相继成立,千班锣鼓百班灯的盛世再现,各种形式的会演活动不断开展,颍上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已成定式。王传先、曹树芝、许传友、陈玉杰等一批老艺人,面对淮河,背朝平原,在这天地合一、自然和谐的大舞台上,正在向青少年传授花鼓灯技艺。颍上人民又吹响了喜庆的锁呐,敲响了丰收的锣鼓,跳起了古老的花鼓灯,唱出了幸福的花鼓歌,花鼓灯艺术又有了新的生机,颍上花鼓灯轻盈的舞步和幸福的歌声,伴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走向明天,走向未来。
编辑: 大美颍上 宇飞
小编微信:q1500035395
客服热线:4008750558
在这里,阅颍上,读人生
传播正能量 共建新颍上
身边丨生活丨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