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0 14:56:27
霍尔斯特(Gustav Holst,1874-1934),1909年创作完《第一号军乐组曲》,在两年之后(1911年)又创作了「F大调第二号组曲(为军乐队),作品二十八,第二号(H106)」(Second Suite in F for Military Band Op. 28 No. 2 H106)。
虽然只有短短两年之隔,但两首作品性格上却产生了极大的差异,从原创音乐到民谣的编写,而《第二组曲》这样的作品形式也是音乐史上少有的。G. Holst对东方的事物(如梵文)及民谣本身就有极大的兴趣,因此,他用民谣来当作创作的素材,其实并不会造成太大的讶异;此外,Ralph Vaughan Williams(1872-1958)的民谣采集行动亦深深影响了G. Holst,这样的动机应是促成G. Holst写作《第二组曲》的原因之一。
▲日本NHK交响乐团管乐声部演奏版本
除了《第二组曲」之外,G. Holst当然还有其他使用民谣当作素材来创作的作品,例如管弦乐曲《A Somerset Rhapsody》(1906-7)、铜管和奏《Moorside Suite》(1929)等,以及其他的声乐及器乐作品都有大量运用到民谣素材。此外,在他其他的作品当中,也常见深受当地传统民歌的影响而表现出田园风格的曲风。
▲日本龙谷大学吹奏乐团演奏版本
G. Holst的《第二组曲》不论是在创作题材、音乐、乐团编制及配器上,都是管乐合奏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点,而其后创作相同类型音乐的作曲家,均受其影响。因此,本篇报告将以G. Holst的民谣创作理念为背景,除了阐述乐曲的创作过程外,亦将以乐曲形式、结构与配器法则分析以及演奏版本的差异性做比较,借此了解整个第二组曲音乐的中心架构、该组曲在其管乐作品中的乐风,以及与《第一组曲》所产生的差异性。
点击本文左下角“阅读原文”可了解更多这首乐曲的文字分析内容。
G. Holst相隔短短两年所创作的两首为军乐队的组曲,本是从原创音乐的角度,而立刻又切入既有旋律的改编,可看出作曲者的创作多元性。而乐曲的特点可以再从其他的观点来看;如民谣的写作曲式已不同与一般的歌谣体,除了第二乐章使用了二段式歌谣体的形式外,其他乐章都已脱离传统,且以其他曲种谱写(如第一乐章虽是舞蹈音乐及民谣体,但却使用March的曲式谱写)。
再如《第一组曲》中出现许多的“可省略乐器”,在《第二组曲》中已完全消失,显示乐团的编制已大致确立,不再随意变换,其后管乐团的编制也跟随着这样的形制发展。
《第二组曲》可说是一改编曲,但这样的改编法以不同于先前囫囵吞枣的改编法,它运用了管乐器独特的特性及鲜明的配器法,使原来朴实的民谣旋律,更增加了其艺术性及价值。这样艺术性与价值,则是对本土音乐最大的贡献。
相关阅读:霍尔斯特降E大调第一组曲|二十世纪管乐合奏作品的新里程
欢迎关注中华管乐网(www.cnbrass.com)微信公众号,可获取最新国内外管乐资讯和精品音乐内容。
不定期推送的精品音乐内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