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0 14:56:27
吹奏乐器,亦是崑曲文场的主奏乐器。主要分為两类:以伴奏崑曲而得名的崑笛笛身较粗大,音色柔和委婉,也称「曲笛」;以伴奏梆子戏而得名的梆笛笛身较短小,音色刚健明亮。传统崑笛分雌雄,雌笛為小工调(西乐D调),生、旦用;雄笛筒较粗,比雌笛低半音,用於老生、净的伴奏。雌雄笛的吹奏技法相同。传统曲笛六孔等距,既领袖文场,又為律管校定各种乐器音高,所以在场面中与鼓板合称「青龙白虎」。
吹奏乐器,由、笙管、笙斗三部份组合而成。旧时用竹或苇製,后改用响铜製,施於笙管下端,笙管為长短各异的竹管,十三至十九根不等,排成马蹄形,装在铜製圆形笙斗上,左面密排,右留缺口,可容右手食指插入。演奏时多吹奏三或四个音组成的和音,崑曲伴奏一般多用十七簧笙。笙的起源久远,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之际是重要的吹奏乐器,在崑曲场面中,也是重要的演奏乐器之一。
吹奏乐器,亦称「喇叭」。原為军乐,其结构由侵子、木管、碗子三部份组合而成。其形制是在椎形木管上开八个按音孔(前七后一),木管上端装一细铜管,铜管上端承接一个铜质喇叭口。传统嗩吶按形制尺寸分為大嗩吶、中嗩吶、小嗩吶,在崑曲场面中较常使用的為小嗩吶,又名海笛。嗩吶音色高亢,多用於吹奏「粗牌子」,以渲染舞臺喜庆或雄壮的气氛。
吹奏乐器,又称「招军」、「喇叭」、「挑子」。古时候多用动物的角或竹、木、皮革等製成,明代开始有铜角。由两节长喇叭筒组成,上细下粗,声音宏亮。舞台上常使用於战争、刑场的场景,以表现悲壮、凄惨的气氛。
拉絃乐器。胡琴的一种。二胡的琴桿、琴筒、琴轴均為木製,材质常见的大概有红木、乌木和紫坛木,其中以红木最為常见。置千斤,琴筒有圆形、六角形、八角形多种,一端蒙蛇皮或蟒皮,另一端置雕花音窗。张二弦,弦用丝弦、钢丝弦或尼龙缠钢丝弦,现在普遍採用金属弦。用马尾竹弓夹於二弦之间拉奏,普遍採用五度定弦。音色缠绵柔情,是现今崑曲乐队最為主要的拉絃乐器。
弹拨乐器,三弦的一种,又名「小三弦」,也可逕称「弦子」。是传统崑剧伴奏的主要乐器之一,与鼓、笛合称為「三件头」。其形状為:木质音箱,扁平近椭圆形,两面蒙皮,俗称「鼓头」。在伴奏中兼有丰富音色和控制节拍的作用,成為崑曲场面的掌纲乐器。
弹拨乐器,早名批把。自秦汉以来,经歷代改进,逐步固定為现今的半梨形音箱,以薄桐木板蒙面,四弦,用手或义甲弹拨。它的演奏技法是既能独奏、又能伴奏与合奏,演奏时竖抱琵琶,右手五指弹奏,有弹、挑、滚、摇、分、抹、勾、剔、扣、扫、拂、划、轮等技法。因它音色清脆明亮,表现力丰富,音域宽阔,是崑剧文场的重要伴奏乐器之一。
弹拨乐器,古称「阮咸」,又称「秦琵琶」或「月琴」,现今形制由琴头、琴桿和音箱三部份组成。琴头状如如意,两侧设四个弦轴;琴桿修直,背部呈扁圆形,正面平整;音箱是圆形状,面板及背板略呈拱形,面板上方有两个音孔。现今的阮為十四品位,分為中阮、大阮两种形制。中阮音色恬静醇厚,大阮音色圆润雄浑,崑曲伴奏通常以中阮為主。
击絃乐器。又名洋琴、打琴。琴身呈梯形,两侧安装弦轴,弦钉,张钢丝弦。另置钥匙用以拧转弦轴,调节音高。双手持琴竹(又称琴筧)敲击琴弦发音。演奏时有单打、双打、轮音、琶音、衬音、顿音等技巧。现今一般使用的扬琴有三排马十档、四排马十二档、四排马十三档。音域可达三至四个八度。崑剧乐队普遍使用扬琴始於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下篇推送为您介绍武场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