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8 23:00:13
总有乐迷问起,听古典音乐从哪里入门?怎样才算听懂古典音乐?如何获得古典音乐的修养?
好吧,我就先来谈谈,如何听古典音乐,从何听起比较好。
我见过真正杰出的古典音乐家,他们专注、勤勉,充满激情,个性桀骜,待人却和蔼可爱。
古典音乐讲究形式之美,结构严谨而典雅,而音乐会也有不少讲究。
比如交响乐团的布局。
一般情况下,,左侧是18把小提琴,在他们右边依次是16把第二小提琴,正对着指挥台的是12把中提琴,右侧是10把大提琴,大提琴后面是8把低音提琴。
在所有提琴后面,有两排木管乐器,呈扇形排列,从左至右,分别是长笛、短笛、双簧管、英国管,第二排是单簧管、低音单簧管、大管和低音大管;
在所有木管乐器的后面是铜管乐器,圆号、小号、大号,后排是长号,长号左侧是打击乐,如定音鼓、马林巴、木琴、小军鼓,等等,按照乐谱的要求出现。
再如听音乐会的礼仪。
通常听音乐会不允许迟到,迟到者要待一曲完毕或中场休息时方可入场,要求演奏者和聆听者都穿正装出席。
鼓掌也有学问,乐章之间不必鼓掌,待整首乐曲结束之后才可以鼓掌欢呼,最好是在乐曲结束之后,有一段三五秒钟的静默回味,之后再爆发热烈掌声,等等。
在西方,古典音乐一直是贵族阶层的消遣,因而继承下不少仪式。
但如今,所有仪式,都是为了表达对古典音乐这一西方高级精神文明的敬仰与热爱。
尼采说,没有(古典)音乐的人生,是一个错误。
爱因斯坦说,死亡意味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
我不确定生命中是否一定要有古典音乐,但当那些交响曲奏响的时候,你心里会升腾起一种生而为人的尊严感,如同仪式, 如同洗礼,让你备受鼓舞,暂时忘掉生活中的卑微烦恼。
这是其他音乐类型难以给予的,如此它便值得我们为之付出时间与精力,去聆听感知,去借助它开拓生命的幅度。
仪式一多,时间一长,古典音乐的庄严就变了味道。
好比西方贵族的习俗礼仪,形式繁琐大费周章,慢慢变得虚荣乏味。不少人淹没在这些规则中,度过自以为安稳实则麻木的一生。
2010年夏天,我开始做一个沙龙式的古典音乐讲座,叫作 “穿T恤听古典音乐”。
这个标题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尤其是那些不听古典音乐的年轻人。
一开始,大家觉得这个叛逆的姿态挺酷的,人家穿西装打领结,我们偏要穿T恤。
这倒不是轻慢艺术,而是我相信再高冷的艺术也都有一颗平常心。
我更希望,这是一种自然的、切肤的、深度的聆听。
没有规则的约束,没有门槛的筛选,让普罗大众都可领略古典音乐的丰富美感。
依我个人的聆听经验,去听音乐会总是被各种熟人、陌生人干扰了视听,而每个深夜独自戴上耳机,就像面对最真实的自我。
大部分音乐都是为了表达情感,温热的沸腾的深入肺腑的情感。
你若可以卸下一切,与之坦然相对,才会听见音乐中的真挚与渴望,也听见那一刻自己心里的真实回响。
在放松的状态中你的听觉会更敏锐,感知会更深沉。
怎么说呢,你听就是了。
首先,要相信你的内心听觉。
聆听是一种私人体验,所以最好不要一开始就去参考音乐导读、乐评人推荐或者所谓的聆听规则。
音乐欣赏书籍大多按照音乐史进程来介绍,好让大家对西方古典音乐有一个全景观察。
这样也可能会让普通乐迷倒了胃口, 一上来就给你听中世纪、巴洛克,这些古老的音乐大多缺乏张力,容易让人昏昏欲睡。
依我个人经验,建议从最吸引你的乐曲开始,或者按照个人兴趣和音乐的可听性来,可从浪漫派进入,再到古典主义,到巴洛克,再听到古老的中世纪音乐和20世纪音乐,最后再对西方音乐来个历史性的全面梳理。
有些人是从旋律听起的。
在19世纪,旋律是检验音乐天才的唯一标准。
最开始,我们因为一支迷人的咏叹调而不能自已。
《我亲爱的爸爸》《晴朗的一天》《我仿佛在花丛里》《圣洁女神》,旋律像远处的流水,像夜空飞鸟掠过的痕迹。你为之心弦惊动,为之着迷。
它像诗句一样放慢了你的脚步,旋律飞翔的时候,好像庸碌琐碎的日常生活忽然有了诗意,忽然获得升华。
然后把普契尼(Giacomao Puccini)的所有歌剧都找来听。
在歌剧中,你领略了另一个世界,那是一个由眼泪、鲜血、激情和心碎组成的世界,远离日常生活,因而成为你摆脱日常生活的一个出口。
看着剧中人心碎而死,你发现自己并不麻木,你对它充满了感激。它的激情唤醒了你,让你重新认识自己。
你把它深藏在内心的角落,像隐秘的爱情一样,无法与人诉说。在剧情的一系列辗转之后,那首熟悉的咏叹调再次唱响的时候,你发现自己满脸眼泪。
人生中有很多悲伤却不会哭出来的时刻,而你却可以为这首咏叹调轻易哭泣。
《蝴蝶夫人》看过很多遍了。
到后来,你不再只被《晴朗的一日》所吸引,你发现,花园里的情人二重唱才是最美的,那是人生中无法重来的绽放时分。
有些乐迷最先是迷上肖邦的乐曲,肖邦的音乐相对通俗,曲调优美,线条清晰。
听完肖邦,意犹未尽,找来各种浪漫主义风格的钢琴小品。
舒曼的《 童年情景》、舒伯特的《即兴曲》、李斯特的《爱之梦》、门德尔松的《无词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情感丰沛,个性鲜明,直抒胸臆,富有感染力,令人难以抗拒。
你可能由此爱上了钢琴曲,依个人喜好,比较各种演奏版本,听钢琴明星的炫技之美,钢琴艺术家的清高格调,钢琴哲学家深邃的声部组合;
再去分辨法国钢琴学派的触键之美,德奥派系稳健深邃的格局;
或者迷上一百年前的钢琴家,他们为舞台而生,他们激情澎湃,他们优雅醇美,他们的举手投足,如今的钢琴家怎么都学不像。
平时在音乐会上,我们听到最多的是某些协奏曲,爱上协奏曲,是因为独奏家,他们在舞台上,像钻石璀璨,又像华丽的豹子一样感性。
初听古典音乐的人喜欢问 :“可是听不懂,怎么办?”
于是音乐鉴赏宝典喜欢给他们讲故事。
有些音乐里面有故事情节。像格里格的著名组曲《培尔·金特》,“晨景”“在妖王洞中”“培尔·金特归来”,这些标题已经暗示了音乐的内容。
有故事的音乐,大家觉得能听出那个意思就算听懂了,也可能因为这类乐曲让大家都能听懂,成了广为流传的世界名曲。
如此有故事的音乐,一般叫作“标题音乐”。
所谓的“标题音乐”,是指由非音乐因素激发的音乐,灵感往往来自文学、绘画、电影、雕塑或自然风景。
标题音乐的代表作,有柏辽兹(Hector Louis BerLioz)的《幻想交响曲》、李斯特的交响诗。
还有一些本身无标题,却被出版商或音乐爱好者冠以标题的,如贝多芬的《月光》《热情》, 肖邦的《离别曲》,其实他们并不是标题音乐家。
无标题音乐,那是另一个更高级的欣赏层次了。
无标题音乐的代表人物有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这些音乐家也被称作“纯音乐”家。
我们如今听的各种奏鸣曲、赋格曲、变奏曲基本上都属于纯音乐曲。
纯音乐从音乐主题的核心出发,将主题与节奏型 进行各种裁剪组合,从而发掘出整篇乐曲的枝干与细节。
训练有素的作曲家擅长发掘主题的潜力,让它变出各种花样,尽情展开。
通常音乐学院的作曲系就是为了训练学生发展音乐的技能,而作曲的灵感与才华是没法培养的。
标题音乐与无标题音乐之间一直存在争论,在音乐史上有一 场著名的“德意志之争”,就是这两大派系的论战。
一派是标题音乐的最高统帅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另一派是纯音乐的守护者勃拉姆斯,当时是瓦格纳派遥遥领先。
如今看来其实并无优劣高低之分,他们各有所长,都是伟大的作曲家。
基本上,标题音乐的拥趸都是全才,像瓦格纳,作词作曲写剧本弄歌剧,样样皆通,还有李斯特,通钢琴、作曲、指挥、文学、哲学、诗歌。
他们兴趣广泛,试图综合多门艺术缔造个人的艺术帝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多媒体,搞全方位视听体验。
但无标题音乐即纯音乐的倡导者们认为,音乐有其自身的独特思维模式,姊妹艺术可激发灵感,却也会干扰音乐自身的发展,会割裂、阻碍音乐的自由想象,音乐还是以它自己的方式思考与发展比较科学,这样才能让音乐中的潜力尽情发挥。
我们爱听《天鹅湖》,爱听《悲怆》,哀乐容易打动人心,但也容易露骨,柴可夫斯基后来一直被诟病沉溺于悲伤,未体现交响的力量。
再如莫扎特,他的音乐风格欢欣明快、生机勃勃,听来一扫心情阴霾,仿佛春天来临,溪水叮咚。
我们判断一首乐曲好不好,往往是看它是否具有表现性,表现的情感是否充分,是否足够深入。
有些音乐里面却怎么也找不到故事。
比如,巴赫的音乐没有故事,只有乐音的运动和若隐若现的情感。
建议大家把它们当作建筑听,而且是逻辑缜密的大型建筑,有旋律、节奏、和声、调式这些基本的建筑素材。
有梁、柱、主厅、承重墙,类似主调、 属调、主题、副主题、骨干和弦和骨干音。
还有转调、经过音、小连接、小尾声等,类似游廊、门厅、玄关等附属结构。
厘清音乐的构造,已经算是相当懂巴赫了。
有时候音乐是有用的。
在特殊年代,工具。
他们利用进行曲、颂歌、革命歌曲,。
有时候,音乐也可以消除等级、偏见和陈规陋习,。
但大部分音乐是无用的。
眼下大家一直在说“无用之美”,这些美真的无用么?
其实艺术的无用有时是大用。
因为我们的人生仅有那些有用的事物远远不够,还需要情感与精神追求的激励。
伟大的艺术给予人生美的滋养和抚慰,给予我们精神力量。
从听古典音乐的方式,到古典音乐的礼仪、知识、背后的故事,生动刻画了音乐家的个性和生活。
它不是老古董,不是装饰品,也不是奢侈品,没有那么高不可攀,也无需附庸风雅,艺术本身就是为了质疑一切规则与繁文缛节而生。
富书原创矩阵:,爸妈内参(shenduwenhua),富书(zhongchoudushu),出版畅销书《绝不过低层次的人生》
微信购票二维码
“来云游”您的出行助理
推荐阅读
◆水富客运班次信息
◇公告:水富汽车站推出发往各地的联程班线(收藏)
◆昭通十县一区的市民朋友,昭通交运“来云游”微信购票上线啦!您买了吗?
◇英文版《女人花》唯美伤感,让人心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