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0 14:56:27
我们购买唱片,不是因为唱片当中储存的那些歌曲,而是因为唱片是一种情怀。
在讲唱片店的事儿前,我们先来看看这三个场景:
Rough Trade 是一家位于伦敦东区的唱片店。在众多复古小店和市集的包围中,你可以在这家店里淘黑胶、买 CD、逛书店、喝咖啡、听现场音乐会,甚至是拍大头照、把玩类比合成器,这些有趣的体验全给一家店包揽了。这家唱片店诞生于 1970 年代,那时猫王还没有去世,披头士刚刚兴起,黑胶唱片鼎盛,Rough Trade 捧红了 The Smiths、The Strokes、The Libertines,成为独立厂牌的重要阵地。尽管厂牌和唱片店的业务在多年前就分离开来,但现在,这个唱片店依旧存活。
▲Rough Trade 外观
Amoeba 则位于洛杉矶西日落大道上。下雨天,很多路上的行人都在这家唱片店里避雨,它的内部空间很大,有几百平米,唱片也有十来万张之多,一半是 CD,一半是黑胶,这里会有定期的免费演出,靠门的 LED 屏幕显示着每月的演出场次,非常热闹。只要问问洛杉矶人日落大道上最著名的唱片店是哪家,他们马上会报出 Amoeba 的名字,据说昆汀·塔伦蒂诺也是这里的常客。
在北京 798,有一家名为 LiPi 的唱片店。它位于一个小胡同里,穿过摆满唱机的走廊,能来到一个宽敞的方形大堂,MJ 和 Beatles 在大堂墙上遥遥对望。房屋的正中间是一个方形的咖啡吧,来店的人能随时喝上一杯。LiPi 有着高高的梁顶,梁顶下是极为宽敞的空间,店主马迟从全世界背回来的唱片被整齐地码在纸箱里。这家店诞生于七年前,它曾经有一段短暂扩张的经历,在中关村有一个分店,那时马迟一边卖黑胶一边供应西式简餐,但后来吃饭的人远比买黑胶的多,餐饮并不是他的志向,马迟把那家店关掉了。
▲LiPi 内景
唱片业不景气
上面这三家店都是这个时代的幸存者,大部分唱片店并没有他们那么好的命运。毕竟唱片行业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夕阳产业了。
2014 年全球音乐销售为 149 亿美元,在过去 15 年间,音乐销量下跌了 43.8%,实体唱片的跌幅最为严重,从 1999 年的 266 亿美元下跌至 2014 年的 69 亿美元,销售额减少了 75%,意味着一大批唱片店在这个过程中死去了,这还没有算上到网络销售对唱片店的冲击。
2013 年 1 月,英国老牌唱片零售商,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唱片零售商 HMV 宣布倒闭。在宣布倒闭之前 HMV 已经勒紧裤腰带过了十几年:2003 年,HMV 关闭德国所有门店,不久后美国门店也纷纷关张,HMV 将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分公司整体出售,新加坡、香港门店也不断易址缩小。
这家创立于 1921 年的唱片零售商也曾经辉煌过。在最鼎盛的时期,它在全球各地经营着超过 300 家唱片店,单是英国本土就雇佣了超过 4000 名员工。1996 年,HMV 还特意庆祝了它成立 75 周年,那时的 HMV 市值超过 10 亿英镑,是最低谷时的 1500 万英镑的 60 倍。
2012 年 8 月,破产前的最后一个完整财年的财报显示,那个财政年度 HMV 的亏损高达 3860 万英镑,公司还背负着 2240 万英镑的债务。为了筹措资金,HMV 甚至一度决定把唯一一个赚钱的业务——HMV 新开设的现场业务卖掉。
如此窘迫的状况最终让 HMV 宣布申请破产保护。不过幸运的是,一家名为汇友资本(Hilco)的私募基金公司收购了 HMV,让这个品牌得以幸存下来。
▲被关闭的 HMV 商店
侥幸活下来后, HMV 开始做出一些调整。
一位店员告诉《好奇心日报》,近两年黑胶唱片兴起也许是一个机会,HMV 做了一系列关于黑胶唱片的活动来吸引顾客。除此之外,HMV 还在试图吸引年轻人,一个方法就是开网店,这更符合现在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另外就是组织各种现场音乐表演。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去现场看演出,有数据显示,美国千禧一代平均每年每人会去参加至少一次音乐节,有三分之一的年轻人通过各类现场演出获得新音乐。鉴于此,这家 HMV 店有个专门区域供音乐人现场表演,几乎每周都会组织各种音乐活动。
对于同样处于伦敦的 Rough Trade 来说,HMV 的这些改变也适用于他们。除了卖唱片,Rough Trade 里有不少关于音乐的书籍和刊物,这些书可能比较小众,但在其它地方很难买得到。Rough Trade 还自主设计了一些包袋、卡片和小礼品进行售卖。
在进门处,他们还设置了一个咖啡区,两个木质的长桌和几条椅凳在店内散落。伴着咖啡和音乐,人们可以上上网,或翻翻桌上伦敦东区的艺术类报纸,再或者浏览墙上音乐演出的预告。
这看似散漫的咖啡区其实是吸引客流的关键之一,很多路人和游客在进来歇脚的同时,说不定就能随手带走几张唱片。
如果你肯花上 4 英镑,还能在店里拍一张大头贴,这是由四张照片组成的黑白大头照,上面印有 Rough Trade 的 LOGO。很多人把照片贴在店里的墙上,或是上传到 Rough Trade 的官方网站以作纪念。店员 Marc 说这个大头照相机特别受年轻人欢迎,里面经常传出人们拍照时嘻嘻哈哈的欢笑声。
在店铺最里面,有一个小型的舞台和可容纳 200 人的观众区。这里每周都会举办 2 到 4 场不同类型的活动,乐队现场演出、专辑发布会、新书签售会等多半都是免费的。
▲Rough Trade 店内的演出区域
无论是 HMV 还是 Rough Trade ,他们都在努力改变。他们不再只是销售唱片的唱片店了,因为买 CD 和磁带已不再是年轻人的生活。人们在唱片店里获得了更多东西——一种与音乐有关的生活方式。
人们在消费黑胶的时候,究竟在消费什么?
当 LiPi 的老板马迟听到瑞士的小店里黑胶唱机里传出来的《Yesterday Once More》的时候,他回想起小时候家里就有一台中华 206 唱机,他趴在桌子上听《大海》、《故乡》的回忆又涌上来。对于马迟这样的人来说,唱片是音乐的一种载体,但更多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马迟开这个唱片店的初衷,就是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关注。
LiPi ,一小部分则是寄售。在《好奇心日报》采访马迟这天,恰好有位穿着朴素的老人提着一个蓝色双轮小车来到 LiPi,。
▲LiPi 的黑胶唱片
他从一本 798 的介绍手册里看到 LiPi 的,想到家里还留有好多闲置的唱片,他就带来拿给马迟看能否卖上个价钱。马迟建议老人把碟片摆在店里寄售,如果能卖出去,唱片行就抽取 20% 的佣金,如果卖不出去,老人则可随时把它们取走。
在大洋彼岸的 Amoeba,店里卖得最多的也是黑胶唱片。黑胶的热销还得拜近年来的黑胶复兴所赐,这种唱机指针下安静转动的巨大黑色圆盘在被抛弃了 20 多年之后,以一种从容的姿态回归了人们的视野。
1983 年,黑胶唱片是人们消费音乐的最主要形式,在当时黑胶唱片占据了 44.6% 的市场份额。在不到十年间,walkman 和 CD 机等设备的出现让音乐变得更加轻便、易于随身携带。黑胶唱片就这么被赶出了历史舞台,份额急速下跌直至 1992 年的 0.1%。但在 10 多年后,黑胶唱片又复活了,从 2003 年开始,黑胶唱片的销量一直在增长,平均每年相比前一年增长了 52% 。同时在去年 6 月,15 年前被关停的美国黑胶唱片制造工厂 Disc Makers 也宣布重新启用自己的生产线。
但黑胶唱片的活力和销售额的增长并非是因为音乐。很多人购买黑胶唱片只是觉得好玩,或者仅仅是因为某一张的封面很好看。
ICM 机构一项研究显示, 27% 的人在购买了黑胶唱片后都不会听。在一部分消费者的心中,黑胶唱片音乐产品的属性被弱化了。它们常常被当作馈赠他人的一份特别礼品或一个漂亮物件。
马迟觉得,黑胶唱片保存的时间长,是音乐的终极承载形式,能边听音乐边做生意,这就够了。他爱黑胶唱片中的音乐,但更爱黑胶所代表的年代和生活方式。
唱片店已经衰落,那个产业链已经消失了
上海长顺路 6 号曾经是一家音像店,在网上有着良好的风评,但现在这里已不见唱片店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家房产中介。附近小区的保安告诉我们,这家店关了已经大半年了。在上海音乐学院的附近有不少交响音乐厅、各式各样的乐器店,有小贩拉着车兜售着廉价的盗版唱片,但正版唱片店却寥寥无几,这种景象同这个有着 2300 万人口的城市不相匹配。
关店倒闭是上海的大部分音像店的命运。不止是上海,世界各地的情况也差不多。在幸存下来的唱片店当中,有的借助了资本的力量进行了转型,比如前面提到的 HMV——在关掉了一半原有店铺后, HMV 改变了店内储存商品的种类和数量,重新开设了网店,还与乐购超市合作销售实体唱片,这些措施让 HMV 重焕生机。
无法依靠资本力量的独立唱片店则开始售卖生活方式,文章开头提到的 LiPi 、Amoeba 和 Rough Trade 就是这样的例子。他们通过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吸引客人,尽管每家店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技能,但未必是个长久的保障。马迟经营的 LiPi 目前的生意还可以,但谁又会知道这股黑胶的热潮退去之后,人们是否会买黑胶的帐呢?
在 Rough Trade 店最辉煌的年代,它既是一家独立音乐的厂牌又是一家唱片店,那个时候,音乐界有着完整的产业链,音乐爱好者和整个产业完美地结合。现在这个产业链断掉了。
当初打败黑胶的磁带、CD 碟片逐一被数字音乐淘汰,如今黑胶用一种怀旧的姿态,或者是一种叫情怀的东西,带着现场演出、大头贴、咖啡甚至简餐一起回来。
未来 CD 可能也跟黑胶一样,成为情怀的替代品,或者点缀。
它们不缺消费者,音乐什么时候都是人类所不可或缺的,它们中的一部分可能会生存下去,但已经不是音乐产业链中的一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