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留下即将消逝的记忆——玉兰树下觅余香(下)

2023-05-10 14:56:27




留下即将消逝的记忆——玉兰树下觅余香(下)

文/陈平丰

(内容续上)

二、拥有的钢琴为县内教育系统独此一架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养正新校舍落成时,就得到旅居南洋乡亲们集资捐赠的一架钢琴。琴身上有一块铜牌,上刻有全体捐赠者的芳名,还配有用很厚实的布料做成的琴罩。当年钢琴稀少非常珍贵,受到严格保护不能随意打开。钢琴摆放在一层东北角的音乐教室里,室内还有一架风琴。我上学时,音乐教师是有名的老学长曹传美即杜埃的胞弟曹传捷老师。他喜欢穿工装裤,这是当年的时尚穿着。曹老师教学很认真,常讲点音乐小知识,有时还允许学生们摆弄试弹一下风琴,每当此时同学们都会非常兴奋,老师借此培养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

为何说养正的钢琴为当时县里独此一架呢?当时县里的最高学府——大埔县立大埔中学还没有钢琴,其他学校就更没有了。县立大埔中学后升为广东省立大埔中学,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才由省政府拨配了一架钢琴。当年我刚进入埔中读书,印象很深。钢琴摆放在大礼堂展示,引来众学生围观。有些同学好奇伸手触弹,多数只是压弹单键发出单音不成曲调。当时,我想我在小学学校就见过钢琴,好歹还摸过风琴,也就壮着胆子挤进去摆弄试弹一番。一时也想不起什么曲子,情急中想起了每天都听到的,旋律简单而节奏又强烈的广播体操伴奏曲,弹了几段反映还挺好。因为我和靖平兄,是我村解放后第一批上高中的,分别以名列榜首和第十名的成绩考取的,虽然是进校不久的新生,还是有很多同学认识我们。所以有同学过来问,你怎么会弹呀?答道:我村养正学校早就有钢琴了,曾经弹过,心中不免有些自喜。正巧,当时不久前骥风球队,在县篮球赛中大放异彩夺得冠军。球赛就是在埔中球场上进行的,同学们对莒村已经有了较深的印象,所以听到我的回答后,都说莒村不错,养正真不错。这是同龄学子们对莒村、养正最简洁最真实的评语。

三、早期就拥有铜管乐

养正有铜管乐器,知道的人可能很少。大概是没有人会演奏,所以它们一直放在仓库里,从未展示过。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前期,学校聘请来一位姓李的教师,他毕业于虎山公学,是该校的军乐队员,会演奏铜管类乐器。在他的带动指导下,当时在养正执教的如修叔,也很快学会了演奏。后来每当升、降旗仪式上,师生们高唱国歌,他们一人吹小号一人吹中号伴奏,声音嘹亮气势如虹,引来许多村民围观,也算是一件新鲜事。再后来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侨汇完全断绝,学校经费实在困难,经校董事会讨论决定将这些铜管乐器出让用以弥补经费缺口。买主好像是当时新组建的青年军,记得当时一起来的买主中有一位是虎山公学教授军乐的教员,为了鉴定乐器的好坏,曾将一支黑管拿出来试吹过。学校到底有多少件乐器,作为当年的小孩,实在不知道了。

四、收音机的故事

继钢琴之后,南洋乡亲又捐赠了一台收音机,还配备有保护它的玻璃柜,安放在教师办公室。学校还指定教师专门操作管理,除了供教师们在办公室收听外,还敷设专线在莒村街南口装设音箱同时播放,这应该是莒村最早的广播站了。当年传播媒体,主要有无线电台以及报纸,但收音机非常稀少,新闻传播主要还是靠报纸。离我村最近的报社设在汕头,出版物称《汕报》。由于交通非常不便,要将报纸送到村里最少也得三天,看到报纸时,所登新闻都成老闻了。自从学校有了收音机,养正就成了附近地区的新闻发布中心。每晚有专人将收听到的主要新闻,连夜刻腊版油印成小报向四方发送。一时间莒村养正名声鹊起,为人们所仰望。因为旧时的收音机主要元件由电子管组成,耗电量特别大,农村没有电力供应,其电源只能用一号干电池,费用很高。后来由于经济太困难,收音机被迫停用。据说在解放战争期间,游击队缺少通讯设备,曾借用去收听消息,这台收音机也算是为解放事业发挥了作用。

五、养正最早办的中学班

在《百年校庆专刊》中介绍,养正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办了三十多年的中学,培养出不少出色人才,取得很好成绩,可喜可贺。在此我想提供一个情况:上世纪三十年代末,为了让已经毕业又无力上中学的学生不致过早失学,特别办过补习班,其教室在二楼西南角,约有二十名学生,讲授中学课程。我认为这才是养正最早的中学班。

六、率先招收女学生,大力办夜校

在“专刊”中介绍说,养正早期就冲破世俗观念,率先招收女学生,同时还开办了夜学。这说明先贤们对教育非常重视,考虑很全面,让各种人群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在我的记忆中,抗日战争前与解放战争后,这两个阶段是夜校的黄金期。当时参加学习的人们积极踊跃学员众多,有时要开三、四个班,除了读书识字、讲“时事新闻”外还教唱歌曲,非常热闹。夜校的主要对象是妇女。以前普遍存在收养童养媳的风气,我的父辈兄弟六个,家里都为他们娶了童养媳。为何形成收养童养媳的风气?究其原因应为:一怕长大后娶不起老婆,二来可增加劳动力。一般家庭很少送童养媳上学的,所以当时这个庞大群体就成为了夜校的主力军。她们都非常勤奋求知若渴,十分令人难忘。我在一九四九至一九五零年辍学期间,曾做过夜校的义务教员,学员中有好些三十多岁的妇女是我的长辈,她们的求知精神令人敬佩。记得课堂上她们问我怎样才能多认识字,怎样才能更好地将它们记住?我想了一会说道,最好每天写日记,记每天做过或遇到的事,不一定要写有多大意义的事,那怕记流水账也好,日积月累定会见效的。她们中好些人都这样做了。过了一段时日,许多学习班的长辈都高兴地对我说,写日记对识字认字的确有很大帮助。这段经历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故在我写的《梦里家园》中有“妇女进夜校,求知胜学童”的描述,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事。夜校在扫除文盲、普及教育方面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要忘记它的功劳。

唠唠叨叨一大通,想到那里就写到那里,真像是记流水账,有点冗长无序乱无章法,只是想把自己知道了解的一些往事尽可能多地告诉大家,就当作故事听吧。

既往矣,看今朝!非常期待看到家乡新一代成功人士,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莒村、养正增光添彩!

                           旅京耄耋翁陈平丰

                             2016年11月25日



养正学校1941年所摄即为林森所题写

将图片放大,可看清字迹

《珍贵的文物——铜牌》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百余名华侨集资购置大型钢琴的芳名牌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校友乡亲、侨商集资从南洋购置的收音机


作者:陈平丰(旅北京)

照片来源:《养正学校百周年校庆专刊》(亦之整理)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厦门西洋乐器网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