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0 14:56:27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丨芦笙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对苗族而言,芦笙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民族乐器,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苗族芦笙的制作技艺传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簧管乐器的制作技术,由笙斗、笙管、和共鸣管构成。种类较多,音质有别,形体大小各异,全部依靠手工制作完成。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丹江镇排卡村的芦笙制作已有400多年历史,被誉为“芦笙制作第一村”。
匚 斜坡上的芦笙村
排卡,苗语里的含义是“斜坡上的芦笙村”,直到站在排卡村的山脚下,才看见这个斜坡竟然是如此之斜,而且极其狭窄,通不了车。望着高高的斜坡,守着大堆设备的两位灯光老师相视苦笑。不要说抬着设备上山,我空着双手在斜坡上走了七八分钟,竟然有些微喘。
莫厌学老人的家在半山腰,在一间小屋里的窗下,老人系一条长围腰,戴一副老花镜,坐在一张小木凳上忙碌着,身前有疤痕累累的大木桩,那是他的工作台,上面放一个校音器。看见我们进屋,老人站起来露出温和的笑容。
匚 那些逝去的美好岁月
自古以来就有“苗不离笙”一说,而用莫厌学老人的话说:“芦笙一响,脚板发痒。”对于苗族人而言,唱歌跳舞吹芦笙,是他们从蚩尤时代就延续及至今的生活。
莫厌学常常怀念他年轻的时候,每个村寨的青年男子都有好几把芦笙。苗族节日很多,每逢七夕节、大苗年、小苗年,芦笙场上,众多小伙轮番进场吹起芦笙,姑娘身穿美丽的苗族盛装,翩翩起舞,芦笙悠扬,响彻夜空。
“姑娘穿着盛装在芦笙场上跳,看谁吹得好,谁最帅,所以她才好选。”老人回忆着当年的岁月,有几分激动:“小伙只有会吹芦笙,才能进场。还要吹得好,才能吸引漂亮姑娘。”
而莫厌学年轻时也是芦笙场上的好手,经常去各个村寨里游方(旧称“摇马郎”,黔东南苗族青年男女的谈情择偶活动,吹起芦笙,唱歌跳舞。)老人当年与妻子的相识,就是在芦笙场上。
回想起过去的日子,莫厌学很是神往。而每逢这些节日,也是他最忙的时候,索要芦笙和修芦笙的人踏破了门,他就得通宵达旦地赶活。
“要是跳五天五夜的芦笙,我们就五天五夜不睡觉,要是跳七天七夜的芦笙,我们七天七夜不睡觉。”
他的最长记录是9天9夜没怎么合眼,中间躲到楼上眯一会儿,急于想上芦笙场的小伙也能把他拖起来,可见苗人对于芦笙场的无比狂热。
匚 芦笙守望者
从十几岁开始到如今,莫厌学做了50来年的芦笙。数不清的芦笙从他手里出来,在他这间简陋的小屋里吹响,从6管到19管的,从A调到F调的,发往全国各地,也发往海外,在那些他从未去过的地方,笙管悠扬。
而他依旧日夜轮回,坐在那张小木凳上,终日里制作芦笙,回头看看,这就是他的一辈子。
现如今,村子里的年轻人,天南地北去打工,已经没人会吹芦笙了。只剩下几个老人在吹,声声总似回忆。
莫厌学每天坐在斜坡上的小窗前忙碌,偶尔抬头看看窗外的世界,心下想着:会回来的,年轻人会回来的,芦笙场也会回来的。
雷公山上水丝木,一把传承千年的苗家木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