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唯一侨报,暖侨心聚乡情
河源客家民间器乐,是河源本地人以自己常用乐器和手法演奏的、有着明显地方色彩的民间音乐,是河源客家民俗节日、婚丧庆吊、宗教及娱乐等活动的一种器乐演奏形式,也是河源客家地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长期以来,程建民先生深入河源各地,收集了大量关于河源民间器乐的资料并整理成文。该文对河源民间器乐曲以往、现今的发展状况及未来,都有着系统而详尽的阐述,对市民了解河源民间器乐曲有很大的帮助。今期起,本报将以连载的形式刊发该文,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河源民间器乐作为汉民族民间器乐一个分支,其源头可追溯到周代,甚至更遥远的夏商时期,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至于其如何产生,何时传入,笼统说来与其它客家传统文化一样,有前人历次南迁时由中原带来,有沿途吸收借鉴所得,亦有在原有基础上以自己固有形式和方法与本土音乐的融合、创作而成,抑或长期与外界交往中,从异地引进。
△连平油溪黄氏八音锣鼓。连平文化馆供图
在河源各县区中,民间器乐曲至今保存和保护得较为完好的是紫金和连平两地。
据紫金相关研究者介绍,其可考历史已有一百多年。而连平“八音”第九代传人八十高龄的吴师傅,则以其家传经历说明,连平“八音”乃其祖上出门经商,自源城、惠州等地学会带入,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由此可见,早在200多年前的河源城一带就已有了自己的,有凭有据的“八音”等民间器乐活动。
河源客家民间器乐,又被称为“八音”、“八音音乐”、“锣鼓乐”、“丝竹锣鼓乐”、“八音锣鼓乐”,承担这种种音乐演奏的队伍称为“八音班”、“锣鼓班”、“八音锣鼓班”。
△紫金八音唢呐手。紫金八音乐队供图
所谓“八音”、“八音班”,有两种不同含义的解释。其一是按传统说法以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等八种材质分别制作出来的,不同形态和性能的,如锣、鼓、唢呐、笛子、胡琴、扬琴、三弦、琵琶等所有乐器通过吹拉弹击等演奏方式发出的声音称为“八音”。
正如三字经所说:“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以操用这些乐器演奏的队伍称为“八音班”,而并非近现代本地人及一些方志所说的纯粹以锣鼓唢呐等“八种”乐器组合起来演奏的声音为“八音”,同样也不是单单这“八件乐器”组合起来演奏的队伍称为“八音班”、“锣鼓班”。
其二是指“八音”中的一种与纯锣鼓乐、吹打乐、丝竹乐等形式平行并列,却又包括了这些形式的一种灵活组合演奏形式。它可以是纯锣鼓乐、吹打乐、丝竹乐等所有演奏形式的组合,或某些乐器甚至只是鼓笛等一两件乐器的组合,对以这种乐器组合演奏形式,不管其阵容大小、乐器多少,民间都称之为“八音”、“八音班”、“锣鼓班”或“笛鼓手”。
1
2
△和平采茶八音笛子手及二胡手。和平采茶剧团供图
河源民间乐器种类多样,且风格各异,特点鲜明。若按演奏形式划分,有独奏、合奏两大类别;若从功能表现和演奏场合区别,则有喜乐、哀乐等红白庆吊、迎神赛会以及消遣娱乐、戏曲伴奏等数种不同类型。现以前一划分方法,分述如下:
合奏与独奏是各类乐器也是客家民间乐器演奏两大基本形式。其中合奏多用于仪式,独奏多用于娱乐。
在河源客家传统生活中,器乐合奏大多数都用于民间习俗和信仰仪式活动中,如婚丧嫁娶、节庆典礼等,几乎都有不同组合的民间器乐相伴。而独奏在旧时代则多半是文人雅士,或市井阶层用以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或在八音乐队中用于描情绘景、抒发心情、烘托气氛的一种配合。
河源民间传统器乐独奏,常见的有唢呐、笛子、胡琴、扬琴、三弦、琵琶等,其中以唢呐独奏最为多见。其色彩以清亮激越见长,代表曲目如《大开门》、《过山笛》、《上赞》等;笛子次之,其风格清新活泼,秀雅婉转,代表曲目有《上山会》、《园台》等;胡琴独奏也很普遍,其音调优雅,圆韵而富歌唱性,演奏曲目主要是一些客家民间传统小调,如《瓜子仁》、《十月怀胎》、《怨苍天》等,近代也演奏一些粤曲和汉调,如《雨打芭蕉》(粤曲),《高山流水》(古曲)等。
其余扬琴、琵琶等在河源用作专门独奏的相对较少,即使演奏也和胡琴一样,取一些客家民间小调、汉调或粤曲,乃至潮曲、采茶与花朝调;一些二胡笛子专用曲子,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出现,而且都是外来名曲,如二胡独奏曲《江河水》、《良宵》;笛子独奏曲《扬鞭催马运粮忙》、《春到田间》等等。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河源人借用这种演奏形式消遣娱乐,宣泄感情,成了一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既通俗又高雅的艺术活动。人们在自娱自乐、服务社会的同时,各村各所都留下了一个个让人难以忘怀的闪亮名字。时光荏苒,至今在东源县黄村圩还流传着乡人编就的一首充满乐趣的顺口溜:下圩背鸡栖(jì)木嘅屐(kiag6),中心街李老鼠嘅笛(指唢呐),上圩门桥伯嘅跌打膏,下圩门臭 嘅直筒箫;建筑队何观泉嘅神符,国药店张秀波嘅椰胡……
就连远在九连山下的和平热水,也一样流传着不少类似的哩言韵语,如“老虎坑嘅蓆(qiag6),老正下嘅笛”等等,既道出这些地方一村一品牌,也道出了当地民间器乐特长特色。
所谓“老正下嘅笛”,指的就是说大坝镇老正村八音班的笛子吹得出色,吹得出众。诸如此类,都是百姓对包括民间器乐在内的能工巧匠、行家里手的肯定和夸赞。
而时至当代,在这人才辈出的音乐环境和土壤中,还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了一个个声传远近的高手、传人,如名扬粤北地区的琵琶手范炎兴,被称为“粤北配大”的器乐多面手程建国,被誉为东江管乐四大员的唢呐(改良)演奏手程建夫,岭南笛子演奏家谢寿良,曾担任国际二胡大赛评委的国家二胡大赛金奖得主丘伟明,以及曾举办“国乐天骄”个人二胡独奏音乐会、并获“广东省优秀音乐家”荣称的曾紫娟(女)等等。可见近现代河源民间乐器乐坛中人才之盛,艺术根基和影响之深与广。
━━━━━
特约记者:程建民
编辑:竹子
━━━━━
河源乡情报
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